依法履职担使命 守正创新善作为——南平市人大常委会30年工作回眸

2024-11-08 07:20:1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施仁达

南平人大发展历程,呈现出砥砺前行、完善发展的生机与活力。1982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建阳地区联络组成立;1988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建阳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同年12月建阳地区更名为南平地区;1995年1月,南平撤地建市,召开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一届人大常委会,迄今历经六届。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大局,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投入落实决策的主战场。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立南平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南平人大代表学院,创新开展“委室讲堂”“青年说”等理论学习活动,推动乡镇人大主席团建立115个兼合式党支部,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人大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先后就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环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及时作出决定决议,切实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保证党委人事安排意图顺利实现。2023年12月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推动市县乡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新时代南平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当好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从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开启了立法工作探索征程。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实施“专班推进、双组长制”“专题会签、双过审制”协同保障机制,有效增强立法工作实效。在立法实践中,重视发挥地方立法补充、先行、创制作用,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基层治理等领域精准选题,先后制定14部务实管用的地方性法规,

立法质量和数量居全省前列,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条例等多项立法为全国首创,生态立法成为南平鲜明品牌,2023年5月29日《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厚植法治根基筑牢生态屏障——南平构建完备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南平立法模式成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案例和全省人大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宣传推广。

唱响服务发展的主旋律。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视察等形式,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实效和权威。加强生态环保监督,从2003年夜访闽江检查,督促政府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到2017年组织视察组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再到2022年推出生态监督贯通机制,凝聚起共同建设美丽南平的强大力量。加强经济工作监督,从对《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及七大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专门审查,到对绿色金融开展专项视察,再到设立预算工委、预算联网中心,寓支持于监督中。加强民生领域监督,从2002年首次开展质询盯上“瘦肉精”治理,到2019年开始连续4年跟踪推进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再到围绕“一老一小半边天”常态化进行执法检查,使“民生之盼”变成“群众之赞”。推进社会建设领域民生实事的工作成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批示肯定。

激活人大代表的主动力。市人大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切实讲好人大代表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建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和定期走访代表工作制度,创新设立民情茶话室,运用代表赶集听民声等方式,让代表在“面对面”互动中,当好群众代言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特稿《中国民主的独特实践》,特别肯定了武夷山五夫镇“民情茶话室”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引训联评”工作机制,通过代表点题“时空课堂”培训和代表履职登记,切实增强代表履职能力;采取“混合编组、异地交叉、多级联动”等方式,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激发代表履职动力。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和重点督办制度,推动代表议案建议成为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人大的法规案已连续3年从代表议案中产生。

拓展人民民主的主渠道。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建好用好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让人大工作各环节各方面都能听到群众的声音。在全市规范化建设679个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建立“1+10”基层立法联系点架构,设立民生驿站,推动人大工作、代表履职“双进入”,确保每一部法规制度、每一项决定决议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推动县(市、区)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票决工作,将民主协商贯穿到民生实事项目中。扎实开展“我为代表送政策”“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推动基层民主的涓滴细流浸润人心。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彰显人民民主立场,依法能动履职,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施仁达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