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 南平政和这项技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南平政和县外屯乡湖屯村的木拱廊桥屯福桥(李隆智 摄)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据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评审《急需保护名录》项目转入《代表作名录》。转名录工作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激励,从而推动这些项目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政和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古廊桥资源,现存各类古廊桥有103座。其中7座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政和县后山桥、洋后桥、赤溪桥等闽浙七县22座木拱廊桥捆绑组成的“闽浙木拱廊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赤溪桥 胡闽缙 摄
▲后山桥 王祥春 摄
▲龙滩桥 苏群德 摄
近年来,政和县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立法保护方面
制定印发了《政和县文物建筑(廊桥)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消防安全“十不准”》等文件和实施细则,为政和县廊桥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了对廊桥及技艺的双重保护。这些法规不仅为廊桥提供了“有形保护”,还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实现了技艺的“无形保护”。
传承人培育方面
遴选出优秀县级传承人推动申报市级传承人和多渠道开展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训工作,鼓励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开展“师带徒”传承机制,推动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梯队扩展。探索成立市场运营公司机构,吸纳非遗人才作为技术骨干或支撑,争取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等资质,开展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收益,解决好技艺传承和收入之间的矛盾。
宣传传播方面
编辑出版了《政和廊桥》《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研讨会论文集》等书籍,宣传廊桥文化;通过电视开展宣传,邀请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到政和等地拍摄制作《廊桥寻宝》专题片,拍摄木拱廊桥专题宣传片;2024年7月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频道《地理·中国》栏目走进政和,拍摄龙滩桥、赤溪桥廊桥等;2024年洋后桥守桥人杨机义荣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文物守护人”。持续加大对政和县廊桥保护的宣传,先后在(上海站)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展,推动廊桥文化走向全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政和县文体旅局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