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画笔绘乡愁——“乡土画师”刘德书的殷殷桑梓情

2025-02-24 07:27:3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刘德书画笔下的残荷

绘画中的刘德书 (资料图片)

崇雒的莲花,在画作中绽放。

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位农民画家,他手握画笔,将满腔的乡愁倾注于宣纸之上,用艺术语言诉说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他,就是刘德书,一位扎根乡土、心系乡情的艺术家。

日前,在建阳区崇雒乡初见刘德书时,他正专注创作。他的身后,南瓜藤缠绕在长长的竹竿上漫地生长,一对麻雀叽叽喳喳在低空盘旋,画面相映成趣,一切都显得那么闲适悠然。

多年来,刘德书以画笔为媒介,深情描绘着家乡的每一处风景,传递着浓浓的乡愁。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亭亭玉立的荷花,又有身姿轻盈的精灵鸟;既有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也有超凡脱俗的意境美。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崇雒乡的热爱,更勾起了无数人心中的乡愁。

一笔一画记录家乡“馈赠”

乡愁是一处老宅,是一条溪流,是那一砖一瓦,也是一草一木。对于刘德书而言,他的乡愁注定要用“莲”来表达。他说,说起“莲果之乡”崇雒,少不了莲。

“我生在莲乡,自小种莲、采莲、卖莲,所以与莲结下了不解之缘。”刘德书在接受采访时,每每提“莲”,都似乎藏着他的一段温暖回忆。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自己“偷莲”的经历,“小时候没什么零食吃,父母种的好莲都拿去卖了,莲农的娃偏偏只能吃一些歪瓜裂枣,馋的时候只能‘偷’自家莲子吃,因此少不了吃父亲的‘竹枝炒肉’”。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刘德书早早地就把莲花刻入脑海。“我喜欢莲的亭亭玉立,也喜欢它的‘亭亭净植’,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莲都是我所欣赏的!”刘德书说,从他开始作画起,“莲”就成为他画作中的重要元素。他画笔下的莲不仅是自然界的一抹风景,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绽放,再到莲蓬累累,刘德书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莲花的每一个生命瞬间,赋予它们灵魂。

“我‘用莲画莲’,每画一朵莲都有着不同感受、不同效果。当然,我也喜欢画乡间的瓜果。”刘德书坦言,“莲”是家乡的馈赠,比起凭借想象作画,他更喜欢画些身边的东西,因为有观察,了解它们的“脾性”后,方可更好地呈现。

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师”

刘德书的艺术之路颇有些曲折,他抱着对绘画的热爱,一路“拜师学艺”自学绘画技巧。他曾用米换“学”,学过素描,也曾摆摊画肖像画,积极实践。他绘过墙绘,沾过油画,接触过写意画,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最为中意的工笔画奠定了基础。

刘德书说,他自幼就酷爱绘画,农民出身的他没有艺术生的概念,更别提去接受什么系统性的美术教学。高考失利后,他也曾想过“回炉再造”,可是现实敲醒了他,家中六个兄弟姐妹,男生若是去挣工分可以帮着家里分忧,于是在梦想与现实中做抉择,他选择步入现实。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老师的耳中,老师惜才,觉得刘德书有绘画天赋,若是好好培养绝对是个可造之才。于是,老师主动找到了刘德书的父母,劝说再给他一个机会,并表示会帮他找到一位绘画的启蒙老师。

“我很幸运,在老师的帮助下结识了建阳师范学校(现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之一)的美术教研组组长刘运华老师。刘老师怜惜我,让我留在他家中当‘学徒’,白天跟他去学校‘蹭课’,晚上就睡在他家的小钢丝床上。”刘德书回忆说,当时家里经济紧张,每个月他就从家里扛一袋米去给老师当“学费”。刘德书深知“用米换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倍感珍惜,那段时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绘画上,他的技艺因此增长了不少。

1984年学艺归来,由于没有文凭,他无法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只能考虑一边谋生一边参与成人高考。其间,他去摆摊给人画肖像画,后来又跟着越剧团学画舞台布景,之后到建阳工艺美术厂打工,专门画出口油画。1987年,刘德书的人生迎来了新机遇,崇雒乡文化站发出招聘公告,得知消息的刘德书很兴奋,若是能将自己的爱好与工作结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于是,他积极报了名。顺利入职后,自学成才的绘画技艺有了用武之地。工作的第二年,刘德书以农民的身份参与建阳县(现建阳区)首届农民画创作,作品“抗洪赞歌”成功入选福建省首届农民画展。随后,在多年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下,他先后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与福建省工笔画学术研讨会。有了美术界的认可,他的画艺愈发精进,造诣更深。从画三十载,刘德书创作工笔画作品百余幅,多次入选国内各大美展,部分作品在大展中获奖并被选送国外交流及展出,许多作品还刊登在权威报刊、杂志和专辑。2015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南平市花画工艺美术大师”“绘画艺术名家刘德书”“建阳区第七批区管优秀人才”等称号。

即便取得不少成绩,刘德书还是很谦逊,常以“乡土画师”自居。他深知,自己的根在乡村,自己的艺术灵感也来源于乡村。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家乡“代言”,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文化推介官”的使命担当

刘德书对崇雒的感情,在宣纸上,也在行动中。入职崇雒乡文化站(现崇雒乡党群服务中心)后,他本着对崇雒文化“知根知底”的优势,梳理了崇雒的几大名片:一是“莲”,另一个就是“宋慈故里”这个金字招牌。

“传承文化不仅仅是保留历史,更是要让这些宝贵的精神活在当下、激励后人。”三十多年来,刘德书通过阅读典籍、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许多宋慈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民间故事,并参与策划一系列以宋慈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宋慈文化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本土文化。”刘德书说,“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此外,刘德书还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经常在学校、乡村开展文化讲座和绘画教学,常鼓励孩子们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年轻一代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转眼间,刘德书快到退休年龄了,当问及退休生活时,他说:“我会继续带着我的画笔,讲好家乡的故事。如若有需要,我也可以继续为宋慈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余热,毕竟这是刻入我一生的两件大事。”

作者:□本报记者 林梦琳 朱宇 何丹烨 文/摄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