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兴田镇探索资源综合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成为赤松茸肥料:“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2025-02-28 07:09:01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林李冰 文/摄

2月23日,一场春雨悄然降临,滋润着大地。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的赤松茸大棚种植基地里,农用车的轰鸣声与淅淅沥沥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这场雨来得正是时候,菇要长得更快咯!”种植大户张建文站在田埂上,望着农用车上一筐筐胖乎乎的赤松茸,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张建文带着记者来到一座黑色大棚前,掀开棚帘,浓郁菌香伴随着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大棚内,一朵朵赤松茸探出圆圆的脑袋,东一簇、西一丛。工人们提着篮子,来回穿梭于菇埂之间,抓紧采摘这一抹舌尖上的“鲜味”。

“今年行情不错,我们基地共种植了270亩赤松茸,亩产3000公斤左右,每亩能挣6000多元,这还不算水稻的收入。”张建文介绍,赤松茸与水稻轮种,还可实现一田两收。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诀?张建文蹲下身子,用手抓起赤松茸脚下黝黑夹杂着草秆的泥土,笑着揭秘:“关键就在于秸秆还田。”

秸秆,从前是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如今在兴田镇华丽转身成“绿色财富”,成为菌菇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武夷山市被列为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之一,当地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补助扶持,包括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重点领域。

“兴田镇是农业大镇,农田面积多,农作物秸秆也多。一直以来,我们也在鼓励村民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但种植面积零散不成规模。”兴田镇城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坚松介绍,有了政策扶持,不少村民放心大胆地加入到赤松茸种植的队伍中。

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因其具有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农户种植菌菇的首选品种之一。

“赤松茸其实是‘不挑食’的菇类,把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等农业废弃物混合,经过粉碎、发酵、灭菌等工艺手段,就可以制作成赤松茸生长的培养基料。”武夷山市瑞丰菇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佳介绍,等菌菇采收完后,菌渣还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有着20多年种菇经验的她,去年不仅带着合作社大面积种植赤松茸,还教村民种植,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2024年10月,在种植大户、技术能手的带动下,兴田镇利用“冬闲田”种植了571亩赤松茸。

“赤松茸味鲜、营养价值高,不愁销路,每天都有采购商过来拉货,通过冷链送到全国各地。”李坚松说,赤松茸冷链运输可以保鲜10天左右,为了保证新鲜,村里的冷库免费提供给菇农使用,一次可以存放100吨鲜菇。

在赤松茸大棚不远处的冷库门口,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正把刚采摘出来的赤松茸削根、分级、打包。

赤松茸种植日常管理需要很多劳动力,本村及周边村民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成了产业工人,开始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

“像这样三指长、两指宽的,是一级菇……”50多岁的村民陆菊娇熟练地分拣着赤松茸,从10月份到次年3月份,基地都需要用工,她和老姐妹们每天都来种植、采摘、削根、分拣。“一天150块钱,从家骑车过来只要几分钟,离家近又轻松。”

小蘑菇,大前景。“不仅种植赤松茸有补贴,购买农机也有补贴,我们打算今年扩大种植面积,不只卖鲜菇,也制作干菇。”谈及下一步计划,曹佳信心满满,“我打听过了,购买烘干机有80%的补贴,我们准备买四台。可以智能设置时间、温度烤菇,不用人盯着,方便得很哩。”

□林李冰 文/摄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