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友好型农文旅发展模式的策略与路径

2025-03-11 09:48:56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林怡 叶菁 翁伯琦

福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近期组成服务队分别赴闽北乡村调研,考察了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农文旅发展模式,其有效的运营与取得的成效,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多功能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态友好型农文旅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还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协同 优化整合乡村各类资源

就发展策略而言,要把握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乡村农文旅项目规划与开发之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农文旅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避免过度开发。二是坚持持续发展原则。要确保农文旅项目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康养村庄生态廊道、水系连通、水美乡镇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与乡村环境保护综合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农文旅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政和县、建阳区、武夷山市等区域富有特色的农文旅研项目的实施,就是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自然景观+绿色农业”相结合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挖掘与整合乡村资源。深入挖掘乡村的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将其转化为农文旅经营产品。闽北许多乡村引进水稻、茶叶、蔬菜、果树、中草药等新品种新技术进行集成开发,推广“优良种子+设施农业”新模式,在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支持传统工艺企业、文创单位、非遗工坊等发展,培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农文旅研基地与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森林、田园等,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性一体化规划,以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为平台,引入三产融合与农文旅研项目,不仅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要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村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与网络覆盖条件;要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之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引进并优化布局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要着力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发展动力。通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生态康养、传统村落生活体验活动等生态文明型农文旅研项目,将绿色农业、田野风景、乡村旅游、师生研学相结合,提升田园风光、绿色生产、农业产品附加值。

二、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工作机制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就组织方式而言,也需要把握三个工作重点。一是政府引导。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为乡村农文旅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设计,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强对农文旅项目的优化布局和经营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持续性。可以通过政府购买、PPP、BOT等方式,引入竞争和退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二是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参与乡村农文旅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创新城乡联动模式。通过引入合作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完善智能管理平台,提升综合竞争优势。企业通过与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合作,共同开发农文旅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村民参与。要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农文旅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闽北许多村庄则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使农文旅研项目运作与宜业宜居家园建设相互衬托。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村民的文旅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创建面向乡村农文旅人才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很显然,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将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农文旅业态。在新时代数字赋能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构建3D数字展览馆场景,将展馆展区及展品以720度全景形式上传至云端,实现文化遗产的内涵重塑与活力再现。力求因势利导构建“数智化”农文旅创新创业平台,链接一二三产业要素资源,整合新型生产要素,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并推动乡村文旅同生态农业、加工贸易、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要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数字化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打造全国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和“田野资源+体育健身+森林康养”等乡村户外体育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文旅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塑造乡村农文旅品牌,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提升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构建一站式智慧农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农文旅品牌。以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三、构筑乡村和谐共生共享新体系 打造特色农文旅研品牌

优化构建资源挖掘与保护利用体系,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文旅产品与品牌。创新农文旅发展模式。(1)探索“艺术+农文旅”模式。邀请艺术家开展“艺术乡建”行动,以艺术因子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艺术空间。通过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打造独特的农文旅体验,如投影技术创造沉浸式艺术空间,虚拟现实展示艺术品。通过艺术创作和展示,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建阳区麻沙镇杜潭村举办乡村艺术节、传承农耕文明活动、原野奇石展览等活动,展示乡村的艺术魅力,促进农耕文明传承与农文旅融合发展。(2)构建“数字+农文旅”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数智化”农文旅创新创业平台,整合乡村文旅资源,研发特色文旅产品,打造数字文旅项目。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导览、语音助手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语音导游、智能酒店等智能化的旅游服务。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数字化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航、虚拟旅游等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3)探索“直播+农文旅”模式。通过乡村旅游直播推介、优质特色产品展示与“云带岗”等方式,打造实时交互、沉浸体验的数字引才空间,鼓励更多农文旅经营人才在线上线下开展专题推介活动。设立乡村农文旅人才专项基金,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扎根乡村。加强智慧农文旅和数字乡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乡村农文旅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等,培养本土人才。与此同时,要着力完善标准化的民宿、餐厅、停车场等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因地制宜引进合作经营企业,打造高品质的民宿集群与观光线路,提供多样化的乡村住宿与旅游选择。

很显然,生态友好型农文旅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挖掘与整合乡村资源、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策略,结合构筑乡村农文旅共生体系、打造特色农文旅产品与品牌、加强农文旅研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与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让三产融合,让农民富裕,让家乡富饶,使每一片土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广大农民一起共谋、共建、共享,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