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不服老
眼下,正是农忙的季节。清晨,家住建阳区水吉镇镇上的邓胜银赶不及吃早饭,便向着郑墩村的田间去了。“这几天天气好,还不得抓紧时间插秧。”邓胜银说,“今天上工地方近,等会儿让家里人带个饭。”
出生于1953年的邓胜银,周边的邻里乡亲多喊他“老邓”。20世纪80年代,重庆人老邓因支援林区建设来到福建,并在水吉镇安了家、扎了根。十年前,在国家支持鼓励规模种粮的浪潮下,老邓主动加入了建阳区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流转租赁了200亩田地规模种粮,还依托合作社,培训了插秧机操作技术,为周边农户提供插秧机械化服务。
“老邓确实是不服老,思想也很与时俱进。”同为合作社社员的农机手曾赟评价,“他是我们镇上最早使用手扶式插秧机的一批农民,也是现在开插秧机里年纪最大的农机手之一,尽管已经70多岁了,一年到头都还在田里忙。”
“刚开始的时候,镇里连手扶式的插秧机都没有,还是我自己跑到城里去买的。”在郑墩村的水田旁,稍作休息的老邓和大家交谈起来,言语间没离开过种田,也没离开过如何把水稻种得又快又好。“这些农机具,真是好帮手,有了它们我才能干到现在。”老邓谈及农机具,一点儿都不敢马虎,“我这台新的插秧机,已经开了快50个小时了,要准备换机油咯。”
日近正午,气温攀升。老邓脱下了外套,大口地喝了几口水,便又开着插秧机到田间去了。“学技术还是要主动,先去培训,然后边学边做,自己摸索。”在老邓看来,摆秧盘有技巧,要顺着摆,开插秧机也有技巧,特别是要在插秧前检查好机器的各个部件。
说话之间,老邓已熟练地操作插秧机在水田里开了好几个来回。一盘盘嫩绿、茁壮的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入肥沃的水田中,水田很快披上了“绿装”,一行行新插的秧苗迎风而立、向阳而生。
“我从12岁开始种田,到现在70多岁了,不到田里、不种田,我浑身都不舒服啊。”老邓感慨,现在从耕地、播种到防治,再到收割、加工,全程都机械化了,他不会的东西还很多。
种地逐渐从他最初“体力活”变为“技术活”,裤管上的泥点早已不是苦日子的印记,而是成为邓胜银与土地亲密接触的问候见证。“孩子在福州安了家,经常喊我去,但我还是留在乡村,留在田里头,最习惯了。”老邓憨笑道。阳光透过插秧机顶棚的红布,映照在老邓的面庞,那满是红光且带着笑意的面庞,勾勒出的正是他幸福的模样。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