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与路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将科技赋能农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破解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困境,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和制度优化,实现农业的“质变”与“智变”。
闽北是农业大市,是福建省粮仓,更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地与输出地。如何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如何以“因地制宜”为核心,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效能与潜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这无疑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兴农的新命题。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着力破解资源约束“关键环节”。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复杂性在于“一地一景”,土地类型呈多样化,农业生产差异性大,就全国农业生产情景而言,东北黑土地肥力退化,西北干旱严重缺水,南方丘陵农地碎片化……若用“一刀切”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只会加剧资源错配。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以科技创新赋能,将地域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例如闽北政和县念山梯田实施“山地智慧”转型升级,从层层榜山梯田作业不便,传统水稻种植面临地形崎岖、山垅田机械化难的问题,进而要引入小型智能农机,结合无人机播种和物联网监测系统,既保留了梯田生态景观,又使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这种“山地农业+智能装备”模式,让富有闽北山区特色的梯田焕发新的活力。福建连江“滩涂奇迹”令人惊叹不已,广阔的滩涂地种植海带+鲍鱼,既是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的场地,更是大食物观实践的“海上牧场”,实施综合养殖与循环利用技术,不仅破解了饲料资源短缺难题,还开辟了高附加值产业新赛道。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硬核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内核,包括生物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突破。突破生物育种,让种子装上“中国芯”。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病蔬菜品种,产量一般可提高30%以上;再例如利用脱毒技术培育的“原原种”马铃薯,一小粒价格高达1.4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已成为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推广数字农业,让农田装上“智慧大脑”。搭建“农田云”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市场供需等数据,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例如,江苏盐城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28亿元,同比增长6.3%。南平市是福建省粮仓,如何在智慧农田耕作方面闯出一条新路,与龙头企业合作,联合打造富有特色的“AI农场”,引进更多的智能装备在乡村广泛应用,通过传感器和算法模型,精准调控水肥光热,力求在提高粮食单产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高效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成为从卖原料到多样化“新质产品”。新质生产力的另一维度是产业形态创新,通过三产融合拓展农业功能边界。例如高效设施农业的“无土番茄革命”采用椰糠基质无土栽培技术,结合智能水肥系统和熊蜂授粉,实现番茄产量一般可提升20%-30%。优化构建“互联网+农业”联合体,以“公司+农户+电商”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品牌营销,农户专注生产,电商平台打通销路,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南平市要着力依托绿水青山的优势,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禀赋、丰富资源积累、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农业+加工”“农业+旅游”“农业+流通”“农业+体验”“农业+文创”“农业+研学”等多业态组织方式,重塑“农业+科技”智慧类农业、“种植+农林牧副渔”循环类农业、“农业+加工流通”延伸类农业、“农业+教文体旅康”体验类农业,丰富“种养综合”“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产业模式,拓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产业形态,挖掘科技型、公园型、体验型、观光型、休闲型、研学型等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向多元化、品牌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以高质量开发强化农业新韧性,成为提升乡村创业振兴“新引导力”。着眼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向优质、高效、低耗、安全转型,激活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力、增长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以高效能重塑农业组织方式,创造农业开放创业新场景。源自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的机制创新,聚集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主、龙头带动、多元投入、农户参与的产业集群协同推进优势,科技特派员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引导力”,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整体力量。将渐进性、颠覆性、扩散性技术嵌入农产品研究与试验、研发与示范过程,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加快“升链”、农业优势产业加快“延链”、农业短板产业加快“补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激活农业“产业竞争+场景驱动+数实融合+范式更新+组织升级”新型动能与新引导力,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韧性和价值,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农民增收率,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力。
强化人才培育与创新管理机制,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隐形引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力求从“靠天吃饭”到“凭技致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更新内容,包括设立掌握无人机测绘、数据分析的“数字农人”等课程。强化将智能农机、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引入田间课堂,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强化制度创新,力求协同突破土地、金融、政策的联动效能,通过土地合理流转改革,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要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快速将农业高新技术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防控三大风险:一要防控技术“水土不服”。如智能农机在丘陵地区的适应性不足,需加强区域性技术研发。二要防控小农户边缘化。需通过合作社、联合体等模式,让传统农户融入产业链。三要防控生态与效益失衡。推广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技术,严守耕地红线与生态红线。如今,中国农业正以科技创新创业与农业强国建设为重点任务,努力书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壮丽篇章。未来,唯有坚持科技赋能、特色引领、机制创新,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沃土,让农业强国的梦想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绽放异彩。
有人通俗形容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换道超车”的革命。从本质上认识,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更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它是先进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业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无疑是当前抓好闽北山区乡村“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南平实现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必答题。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刘朋虎 陈 华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