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梦正当时——光泽县三位“90后”村支书速写
有人说,乡愁是回不去的青春。然而,光泽有这样一群“90后”村党支部书记,在乡愁的牵绊下,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生活,扎根农村沃土,用心播下“强村富民”的种子,用情书写“热辣滚烫”的青春,赢得村民的认可,在磨砺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五月初夏,青春正好。记者来到光泽,走近其中三位“90后”村支书,倾听他们扎根基层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余璐:两次进村工作,变成了乡村“黑妞”
“叔,最近身体怎么样?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下雨天就尽量不要出门,有什么事打电话给我,我帮你办。”
“好嘞,璐子。”
19日,见到寨里镇桥亭村党支部书记余璐时,她正走访村里的脱贫户王光辉。
1991年出生的余璐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如果非说她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家乡的眷恋,对乡亲的深情。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算是我第二次进村工作了。”余璐笑着说,2014年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她在福州一家茶企找了份销售工作,月收入超过6000元。“2017年,家人打电话告诉我,镇里要招聘一批年轻人进村工作,问我愿不愿意回来。”
经过深思熟虑,挂念家中父母的余璐毅然选择辞职返乡,成为桥亭村“镇聘村用”的后备干部。
回村工作后,余璐办事稳妥又接地气,村民们都亲切地喊她“璐子”。不久,她光荣入了党。
“到了2019年,因为结婚生子,我将手上的工作移交给村里的党群工作者后,就离开了桥亭村。”余璐说,2021年,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她被组织推荐参加桥亭村的换届选举,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余璐说:“第二次进村工作,明显感觉到不一样的压力。近年来,桥亭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省妇女之家示范村’‘省级乡村记忆档案示范村’等殊荣,作为村支书,既要守住之前的成绩,又要考虑村子的发展。”在其他村“两委”的帮助配合下,她很快进入角色,工作起来逐渐游刃有余。
“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村民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迂回的方法去解释、去沟通,这样才能得到村民们的信任。”余璐说。
几年过去了,余璐从一个白净的姑娘变成了乡村“黑妞”,成为村民喜爱的“璐子书记”。
高聪:用实干赢得村民信任的年轻人
1994年出生的高聪是寨里镇百石村党支部书记,从2015年进入村委工作,如今已过去10个年头。他有着一副与年龄不符的长相,看上去略显沧桑。
作为土生土长的百石村人,高聪的父辈在农村奉献了一辈子,对乡土的那份热爱,沿着血脉传承到了高聪。
2021年,百石村“两委”换届,高聪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年轻人有思路、方法多,我们很看好。”“这么年轻,能带领好、发展好村子吗?”……对于高聪的当选,村民对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否担起百石村发展的重任有着不同的声音。
“产业要发展好,村民收入要提高,日子要越过越好。”高聪下定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获得村民信任。
百石村依山傍水,是“四星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国家级“森林村庄”,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高聪与村“两委”找准发展定位后,以做好文旅文章为突破口,将水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打造因水而聚、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新百石”。
就这样,村里依水建起了星屿露营基地(一期),并于今年春节期间正式开放。同时,引入咖啡餐车等业态,推出烧烤、围炉煮茶等一系列露营套餐组合,并利用闲置的村部,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耕文旅驿站,让生活方式与田园风光相碰撞,提升景区魅力值。
看着村里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那些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这个能吃苦、敢拼搏,能为大家办实事的年轻人,赢得了村里人的支持和信任。
李晓洁:从都市白领到乡村“当家人”
从浙江杭州的白领到光泽县华桥乡园岱村党支部书记,“95后”李晓洁回到村里已4年。
2021年12月,李晓洁从父亲手上接过华桥乡园岱村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父亲是园岱村的上一任书记,也许是受其影响,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父亲一样受村民信任的人。”李晓洁说。
“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我有些畏难,感觉自己经验不足。”李晓洁坦言,在父亲和村“两委”的指导帮助下,她很快树立信心,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工作。
入户走访、倾听建议、虚心学习……李晓洁用自己的行动,慢慢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园岱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李晓洁说,针对这些问题,她与村“两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决定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村庄的振兴。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园岱村大力发展撂荒地粮药套种、林下种植。
李晓洁说:“父亲那辈人发展一产,我们接二连三发展。通过打造品牌、延伸科普教育、开发森林康养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园岱村中药材产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增长。”
产业发展的同时,村里几条通组道路及农用设施道路相继修缮,村民的用水问题也得到改善……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如何当好村子的“当家人”,这群“90后”正不断求索。
□本报记者 卢国华 通讯员 元喆翰 毛雯丽 李霖昊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