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如吃饭

2018-04-28 11:13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胡忠伟

    现代社会,工业经济的大潮将人们推挤得几近窒息,好多人几乎丧失了真正的读书时间,然而信息瞬息万变,世界日新月异,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言,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是一种个性化的高级的心智活动,是人们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感悟。进入阅读,便进入了与古今中外名人高士交流情感、对接思想、享受美感的精神高境。这时候,最大的期盼不是快点儿读完,而是不被人叨扰。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美美地品味,在当今为利而计的社会风气里,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享受呢。

    古语说:“人生得空读书易,世事莫若吃饭难。”其实,真正的读书,比吃饭还要难。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善读书、会读书。

    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三中深刻指出:“或问:‘诗既不贵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破’字‘有神’二字,全是教人作文读书之法。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而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是啊,善读书的人,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出了许多东西,既读到了书中原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而不善读书的人,读破万卷,顶多如吹糠见米、达到小康而已,再其次就无异于两脚书橱了。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纣王,也算得上是一位爱读书的人,虽然不曾“悬梁刺股”、“囊萤凿壁”,但也卧于龙床之上,“读《夏书》而尝笑其亡国”。结果呢,非但没有以夏桀为鉴,倒是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整日酒池肉林,荒淫无度,荒废了朝政,害苦了百姓,最后落得个暴尸荒野,遗臭万年。

    那种不讲前提、不讲条件的“开卷有益”是不可取的。大量事实证明,有些人虽然读书多多,但食而不化,以致终生碌碌无为;有的人更是弃其“神”而“用”其糟粕,结果头上长疮,脚下流脓。像商纣王、赵括这样的人,虽读了不少书,但是生吞活剥,全盘接受,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结果成为千古笑柄。

    书是要活读活用的,如“吃饭”一样,食而化之,吸收运用其营养。正如袁枚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要下苦功夫的。许多名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治学经验。鲁迅先生,一生读书甚丰,他不但知识渊博,还能活学活用,为我们留下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部部珍贵的文化遗产。诸葛亮,一部《孙子兵法》,他读了,就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读书贵心静。沉浸在文字营造的书香氛围中,尤其当自己把身心交与古人,交与大家,与他们对话时,那种掩卷会心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在《读书》中生动地展示了读书的情趣:“南山对尘案,相摩露青苍。百鸟听徘徊,忽如来凤凰。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细心体味古人高士言论的高妙,宛如聆听百鸟悦耳的鸣叫。这样的读书,给予人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和土壤里,心中潜藏的写作种子因此发芽破土。这些年,我以读书为乐,享受着自我发现、创新创造的快乐,相继出版了散文集《未带走的嫁妆》《爱是一朵花》和作文研究专著《作文成功之道》等六部。

    读书如吃饭,如今书越来越多,我们千万要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读那些利于我们消化吸收、利于我们心理智慧的好书,这样,才能使它们成为我们自我生长的养料,以此感悟和提高,收获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果实。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