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的《爱拼才会赢》——《浙江苍 建水长》序

2018-05-08 10:18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建光

    如果给浙江人贴上音乐标签,那非越剧唱腔莫属——吴侬软语,婉约百转。有一年参加四省九市会议,看了金华市的婺剧表演,才领略了浙江人的高亢和激越。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要到婺剧中去找。”一天,南强先生陪浙江商会建瓯会长唐金荣先生前来,要我为《浙江苍 建水长》一书写个序。听了他们的介绍,泛泛地流览书中的内容,我脑中形成第一印象:这是一部浙江人演唱的《爱拼才会赢》。

    《浙山苍 建水长》反映了一群浙江人在建瓯的创业历史。他们和大多数浙江人一样,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但他们又各自创造了不同寻常的业绩。他们已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涌现出像绿箭食品、传化物流、北津电站、利树股份、中圣能源、大庄竹业、江丰花园、宏胜汽车、亿方建设、锦程物流、德胜利民新能源、天地商贸、义乌小商品、大风车儿童百货、绿之源茶业、梅家小厨、闽浙超市等一批享誉闽北内外的优秀企业。他们创业的歌声,或者清丽,或者雄浑,但却唱出了新时代和新生活的最强音。

    浙商的创业歌声里体现了优秀的精神。一是开拓精神。浙江地少人多,客观上逼迫他们养成行走天下,敢为人先的观念。缺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许多人还是“无三证”,只得凭自己的双手,靠奋斗和智慧拓展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空间,所以浙江人善于变无为有,变有为优,变优为大,常常走在别人前面。就拿这本书的编创来说,在闽北以及福建尚属首次,本身就是浙商开拓创造的一种体现。二是打拼精神。浙商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们真正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坚信幸福是靠奋斗来的。他们敢赚大钱,又从不拒绝小钱,哪怕是一厘一毫的小生意也做。我曾见过一位闽北浙商,事业做得很大,全家晚上眼睛看电视手却忙着加工产品零部件。三是工匠精神。浙商从小就把手艺作为人生本位。“一招鲜,吃遍天”。大部分人都有学手艺的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闽北农村各种手艺人,如篾匠、木匠、工匠、弹棉匠、铁匠、烧炭工、采脂工、香菇客等等,绝大部分来自浙江。当年以致于形成像建瓯下水南的石匠村、后路的木匠村等。浙商的动手能力强,再新的物件经过他们手,不几日就能制作出来。四是学习精神。浙江人十分注重教育,再穷再苦都要送孩子读书,因此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就业后又向实践学,认真钻研本行当的所有窍门和规律,能够娴熟驾驭所需的技能,成为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浙江人迁移闽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闽越王余善,而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则是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则是两宋。历代来建瓯的浙江人,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作为朝廷派遣的政府官员。例如作过茶官的陆游,两任父母官的韩元吉。一类是身怀技艺的工匠。再一类就是经商的浙江人。民国时浙商建立了“浙江会馆”,至今会馆的石匾犹在。改革开放后在建瓯扎根的浙江人,更是为投资兴业而来。闽浙山水相连,建瓯又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还是州府所在地,当然成为浙江移民的首选之地。他们来后,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各种精湛的技艺,为当地经济社会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和南强先生有个共同观点:浙商文化和当地文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影响,有如春雨润物般的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形成了十分悦耳的“和声”。“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今日闽北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宽松优越的政策,为浙商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可以相信,浙江版的《爱拼才会赢》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响亮。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