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 特立独行 紫砂工艺师孙建平的创新近作赏析

2018-05-11 11:43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朱迅 石越

    壶人简介:孙建平,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72年生于金坛市,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受教于当时的天津美院油画系主任孙建平(同名同姓)。转易多师,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为师。因喜欢紫砂,客居陶都宜兴十多年,系统学习了整套的陶瓷工艺学,担当多家大型企业的总工艺师。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紫砂高研班助教; 2015年江苏省宣传部和江苏电视台的《非遗江苏》,仅入选汪寅仙(传统)和孙建平(现代)两位代表性当代紫砂人物。紫砂雕塑《马》系列入选江苏雕塑月的“重构紫砂”展,《禅》入选中国青年雕塑展,雕塑《观音》入选中国东西部雕塑联展。《建平十八式》斩获鄂尔多斯国际金奖。

圆舞曲

    一直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艺术领域久议不衰的话题。权威人士强调守望传统,强调传统是根。认为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求取丰富性和多样性,以适应不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紫砂大师孙建平的《建平十八式》《剑道》《孙式春秋》《建平构成》《子墨十三式》等系列作品,注重超越技艺层面的探索,张扬着主观意识和自我的精神追求,求取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极具独特性、开创性和前瞻性,被人们称之为“孙氏壶艺语言”,是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的统一,成为一种有当代活力的文人紫砂现代表达。

    作为70后优秀陶瓷艺术家,孙建平受过正规的学院系统教育,通过这些年全方位壶艺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紫砂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的理解,同时他勇于突破传统、现实束缚而特立独行,十多年来,他创作的近百款紫砂壶型,从中可以看到线、面在空间变化上的无限,让人感受到他概括形态、丰富形态的底气和智慧,仿佛只要他感兴趣,就永远可以探索出新的文化语境来。这些创意作品,我们常常觉着它叫什么名称、表现的什么意思并不重要,因为艺术直觉和美感冲击拉住了眼球。若一目了然,必大煞风景。“孙氏壶艺语言”动势蕴藉、意态朦胧、韵味悠长,体现出抽象化、单纯化和新锐化的创想价值。《构成》系列壶的灵感火花,是他游走在中国十三朝古都西安期间,深切感受到“先秦时期的霸气与剑芒、盛唐时期的从容与瑰丽”,于内心深处萌发出的创作冲动。作品语言毫无明确的、具象的对应信息,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是一种使用创意手法与空间表现内在力量的极致的个人化陶瓷语言。由此,思想文化和精神感受变成了有体积有重量的艺术品,将作者自己的情感态度、看法、想法、理解寄寓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个人意味与气质。

    创作是艺术思想的外化,折射出创作主体的才能、志趣、经验与文化修养,孙氏壶艺语言同样离不开作者艺术思想的释放与引导,直接关联作品的个性倾向、格调品第、气势风骨、构架布局等诸多方面。孙建平曾为美、日、德、韩等国研发陶艺产品,独立完成韩国影视城大型群组建筑雕塑,壶艺《春秋时代》入选法国凡尔赛宫艺术交流展,并由史蒂文· 洛克菲勒艺术机构收藏。从如此丰厚的跨文化实践中,他收获的是阅历与成熟,是观念的深化。他曾不无感慨地设问:“有多少人理解民族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转换?”可见他对国际陶艺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当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作品构成时,可以感知到东方文化精神,与跨文化理念在壶艺的宏观与微观上的互相作用。“孙氏壶艺语言”表明,真正在世界陶艺发展中有影响的,必定是全球人类意识下具备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孙氏壶艺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视野和高起点,从不刻意追慕当下的艺术市场,贯穿着一种“问道砂海,舍我其谁”的超越梦想的追求,具有艺术理想主义而又时时充满着作为艺术家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以自我的精神追求和令人观瞻的视觉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有益启示。孙建平的紫砂代表作系列,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发现、涵育和运用有意味的构成要素,注入了新的创造和发挥,赋予壶艺以思想情感。他抓取了紫砂未被发现未被采用的审美空间,打造出新的视觉器象,给人以一种从未感知过的壶品形象。他以独特的壶艺语言告诉人们,紫砂壶完全可以这样做,可以个人化、边缘化、现代化。重要的是自我,将心中的完美进行到底。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欣然感受到自己的理念和目标多么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每创作一件新品,都会有一种突围、超越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为他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享受和自我实现的创作动机,成为扎根于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和聪明才智的精神动力。

    艺术因创造而精彩,世界因我而不同,“孙氏壶艺语言”因社会文化进步应运而生,在当代紫砂界留下了深深的探索足迹。这是紫砂艺术的一次新的突破、新的蜕变。作为一支新文人紫砂的生命力量,他的探索不失积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紫砂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