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莫忘读良书

2018-05-15 09:05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向贤彪

 《列子》一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扬子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失主请扬子派个家丁帮忙寻找,扬子同意了。但隔了一会儿,家丁空着手回来了。扬子问:“找到羊没有?”家丁回答说:“岔路当中有岔路,我又不知道羊往什么地方去了,叫我往哪条路去找呢?”

 这个故事,看起来与读书毫不相干,但细细一想,也可以从中得到关于如何读书的有益启示。当今,书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除纸质书籍满天飞外,智能手机让阅读越来越便捷。然而,对于读书人来说,断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书,毕竟有好坏良莠之分,有格调高低之别。好的书对于我们像启开智慧之门的钥匙,能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而读一本坏书,犹如交上一个坏朋友,它可能会把你的一生戕害。如果我们在读书时不加以选择和鉴别,就容易走到“岔路”上去。

 许多名人和智者在谈到“开卷有益”时,都同时强调读书要有选择。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朋友。”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这两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告诫人们读书要有选择。为此,鲁迅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读书忌》,提醒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中国医书中常常记载着“食忌”,人读书也应该有所忌。他还针对一些年轻人不加选择的倾向,提出要“给他们阅读书目录。”关于“好书”与“坏书”之辨台湾知名作家隐地(柯清华)先生阐述得明白而晓畅:“一本读了使人觉得心里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心灵高尚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思想猥琐的书,是坏书。一本好书读后,使人辨别是非,分得出好坏;一本坏书读后,使人混乱了价值,且自以为是而不止。”这段精辟的论述,为我们鉴别“好书”还是“坏书”开出了一剂良方。

 高雅的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读一本好书,“能把无聊的时间变成喜悦的时间”,把人引入成功和高尚之境。记得有人曾问季米特洛夫:“是什么东西影响你作为无产阶级坚强战士的性格?”他回答说:“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记得方志敏烈士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想做岳武穆,只有读了《共产党宣言》后,他才知晓了社会发展规律,立志做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彭德怀元帅年轻时读《资治通鉴》,就开始认真思考军人对社会负有什么样的责任……余秋雨曾这样说:“要相信茫茫书海中,只有那么一小块,才与你的生命素质有亲切的对应关系。要凭着自己的人生信号去寻找这一部位,然后才能由此及彼,扩大战果。”许多人正是在正确的阅读中,“凭着自己的人生信号”找到了与“生命素质有亲切的对应关系”的书籍,使之成为滋养心灵的宝贵精神食粮,获得一个挣脱旧我走向新生的自我。

 喜欢读什么书,固然是自己的兴趣使然,但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和心灵追求,是检验一个人高下尊卑的一面镜子。有远大理想、精神世界充实的人,自然会选择那些有益身心健康、催人向上向善的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使自己变得高尚而充实;而胸无大志、蝇营狗苟之人,则必然对那些格调低下、庸俗低俗的书籍趋之若鹜,从中寻求精神刺激,结果只能使自己变得更为卑俗。历史上的西门庆是“清河县数一数二的财主”,也是一个地方官员,官至清河县提刑正千户。这厮荒淫无度,却也故作风雅,有一个名为“翡翠轩”的书房。至于书房里收有哪些藏书,史籍没有详细介绍,唯一能报出书名的是一本黄历。这么一本算不上书的书,西门庆却奉为金科玉律,无论做何事都要在书中择择“黄道吉日”。考察一些贪官的书房及所读之书,大都也没几本“正经”的书,无非是些教人升官发财、卦卜算命、玄机妙语、风花雪月、祛病消灾之类的货色。有道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且看看一些贪官喜读什么书,便可知道他们的心灵有多么污秽、追求有多么卑俗、人格有多么萎靡。

 有人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这个“所欲求者”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鉴别、有选择。作为党员干部更应提高读书的层次,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读良书、读经典上。多读一些马列经典,夯实理想信仰的根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层次;多读一些历史经典,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耐心;多读一些人文经典,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打牢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的情感基础;多读一些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掌握必备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增强履职尽责的本领。

 读书,不只是一种对知识的接收,还是一种造化,思想之造化,心灵之造化,品行之造化、格局之造化。为官从政只有多读良书,多与好书交朋友,才能增底气、添豪气、聚正气,沐浴智慧光芒,助力心灵成长。

(责任编辑:谢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