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与火淬炼的艺术——赏宋代琴式澄泥砚

2018-05-19 10:4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王世亮

    王世亮, 南平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正高职称)。被省文化厅人事厅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七批、第八批优秀人才称号,南平市文化名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闽北木拱廊桥》等专著和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开栏的话

    文物是承载着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是一个民族和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闽北历史文化丰厚,各级馆藏文物丰富多彩,但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普及文物知识并展示闽北历史文化,今起由南平市文广新局主办,南平市文管办、南平市博物馆、闽北日报专副刊部承办开辟的“博物馆长说文物”专栏将在本报《收藏》版定期刊登,届时通过文博专业人员讲解闽北馆藏文物,力求变凝固历史为文化“加油站”,让文物“活”起来,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激活文物资源的生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

    南平市博物馆展厅内珍藏着一件名为宋代琴式澄泥砚的展品,属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方澄泥砚,做工精美,砚呈长方形,砚面形如琴状,砚首中部刻划月牙纹及双线“八”字形波浪纹,波纹下一弧形斜凹槽将砚首分出。砚面中部墨池呈长椭圆形前深后浅残留有墨迹,外有一周刻划纹。砚池后部刻划单线“八”字形波浪纹,一道凸棱将砚末分出。砚末处有七个小孔如琴弦桩,后有一斜凹槽。砚周有对称的四个半椭圆形内倭角。砚底上部一道凸棱,腰部以下向内凹弧,侧面形如鱼状。底部中间戳印有篆书“三堂”二字。全砚呈灰白色,质地细致坚硬。

    该砚于1992年4月,在南平市区水东大桥附近的基建工地上一座砖构双室卷顶墓出土。当时这方琴式澄泥砚被层层淤泥包裹着,出土后经过清理,发现它还残留有墨迹,应为墓主人心爱之物,随葬入土的。墓内还发现有黑页岩抄手砚一方,长柄方形照子和葵边铜镜各一件,没有发现墓志铭,仅见一方砖制地券,字迹已模糊不清。其墓葬形制为闽北宋墓常见,出土随葬品均与宋代器物相吻合,因此这方琴式澄泥砚当属宋代之物。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过加工烧制而成,它质坚耐磨、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不伤笔、不损毫,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呈现出朱砂红、鳝鱼青、豆沙绿、檀香紫、蟹壳灰等多种色彩。放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工具,又是可观赏的艺术珍品。

    一方砚台,它见证了闽北千年历史风云。说的是琴式澄泥砚,赞的是能工巧匠伟大的智慧,演绎的是大闽北灿烂的历史文化。欲见“庐山真面目”,欢迎您到南平博物馆。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