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跨”一步,乡村振兴路更宽

2023-05-23 11:43:11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记者 卢国华

云山绵延草木香,轻摘嫩芽采茶忙。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采茶做茶最繁忙的季节。在武夷山黄村村,漫山茶树绽放嫩绿的新芽,茶农忙着采茶。

“党建是魂,产业是根。这些年,我们勇敢‘跨’出去,改变茶企‘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况,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茶农+互联网+科特派’运作模式,成立茗川世府合作社,把119家零散、小规模的茶农茶企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社员收入年均增长10%。去年,合作社茶叶产值达1.4亿元。”武夷山市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黄正华自豪地说,“我们还‘跨’出南平,和省内外的40个党支部联学共建。”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黄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19户茶农8800亩茶园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1200户茶企、茶农,使万亩茶园、百企千户形成资源优势,“三茶”统筹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黄村的发展是南平市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涵新特征,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

如何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山、水、茶、竹、鸡”等生态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南平,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立夏一过,顺昌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大历镇田后村的蔬菜基地里,活跃着村民忙碌的身影。看着眼前景象,大历镇党委书记谢祥剑颇为感慨。

2017年,大历镇引进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芋头产业,但在跨村流转土地时遇到难题。

为此,大历镇探索推进跨村联建,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下坑、田后、前洋、龙头四个村的党支部联合起来,成立下坑洋联村党总支,并创新“土地生态银行”模式,把碎片化的土地流转集聚起来,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顺利流转7个村的4300亩土地,助力企业发展与村集体、村民增收,实现三方共赢。

2022年,大历镇7个村村财总计增收91.17万元;村民流转收入300万元、务工收入400万元。

村级产业蓬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光泽县止马镇在2022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镇10个村经营收入全部突破25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3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

成绩如何取得?答案是把产业链引进村,让10个村的党支部一起来建。

止马镇10个村,村情各不相同,强弱有别。为了将各村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共同富裕,止马镇党委创新“十支联兴”党建品牌,推动辖区10个村党组织联合成立止马镇新振发展有限公司,并组建党支部,积极对接圣农集团肉制品项目,制定村企共建促乡村振兴方案,进一步拓宽村财增收渠道。

“10个村将各自的生态资源、闲置资产和可用资金作价入股公司,按股分红。”止马镇党委书记李莉涓介绍,各村还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探索“村社合作”“跨村联盟”等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如排下村和双坑村跨村成立联合社,流转1200余亩土地种植七叶一枝花、黄精等中药材,带动村财增收7万元,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

这些举措,既鼓了村民口袋,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乡村治理有了新气象。

在铁城邵武,“聚沙成塔”跨村联建农村党建新模式让下沙镇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分站村有茶,下沙村有田,杨源村有树,洛田村有鱼,胡书村有网,屯上村有园。它们散似满天星,聚似一团火。”下沙镇党委书记肖建樑说,“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为各村串上联建纽带,打破原有村庄发展壁垒,使其共建产业链条,共享发展要素,共壮集体经济。”

2022年4月,下沙镇举行“聚沙成塔·抱团促发展”签约仪式,组成“聚沙成塔”跨村联建党支部。屯上村依托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核心优势,与周边5个村组建跨村联建党支部,建立共议、共商、共决、共办的工作机制,形成乡村振兴攻坚合力。

六个村通过互帮谋划、互帮项目、互帮资金、互帮开发,共同投资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实施产业联动工程,补齐片区内的仓储、保鲜、物流短板,聚拢联建村的山、水、林、田等资源,抱团做大产业优势,推动乡村发展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

2022年,屯上村和胡书村的村财均超过100万元,其他几个村的村财也都超过了50万元。

此外,松溪县推动26个试点村跨村联建,打造优质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卓有成效;政和县推动30个村跨村联建,让各村党组织凝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也让当地村民享受实实在在的联建“红利”;建阳区黄坑镇的桂林村、长见村、坳头村围绕“一片叶”“一座山”产业打造跨村联建示范点,充分整合茶旅资源,串联起全镇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踩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节拍,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南平正跑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