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洪: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南平实践

2023-12-27 11:50:2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袁超洪

编者按:日前,由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11期,发表了中共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署名文章《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南平实践》。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建省南平市是生态大市、农业大市、林业大市,素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之美誉,绿色是南平最大的特色,“三农”是南平最大的市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深入南平考察调研,对南平的绿色发展和“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极具远见又富有指导性的重要指示,为南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南平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南平力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乡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功能,既具有提供生态农产品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生态涵养作用。必须把绿色发展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不仅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家园,也是社会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重要生产供给基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支撑也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南平作为福建的生态屏障,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力度,让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实现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山区占我国国土空间面积的三分之二,分布着近70%的村庄和50%的乡村人口,与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山区农村还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南平地处闽北山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勉励南平,山区的干部群众要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将奋斗的目标也定位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山区特色,积极创新适合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南平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199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南平调研时指出,要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20多年来,南平牢记嘱托,立足绿色优势,统筹城乡资源,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努力走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南平以占全省7%的人口、25%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5%的粮食、10%的蔬菜和21%的肉类,粮肉蛋奶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整市域创建先行区进展评估中位居第一。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厚植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南平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做好护绿、扩绿、转绿文章,推动乡村振兴“逐绿前行”。鲜明提出“四个全域”目标(全域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主要流域水质实现Ⅱ类水以上、全域空气质量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筑牢绿色农业生态本底。全面开展“生态体检”,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创新建立“巡河交水制”和“巡山护林交树制”等制度,上下联动抓好治水、治林、治气、治土,全市空气质量、主要流域水质状况持续保持全省第一,2022年生态文明建设和“林长制”两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以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为抓手,牵引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结合全市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探索建立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深入实施减肥、减药、禁止滥用抗生素的“两减一禁”行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等绿色生产模式,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南平农产品贴上绿色、安全、优质的标签。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较5年前分别下降14.1%、15%,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4%。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载体,构建绿色引领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在1001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等“五大行动”,用环带“外圈”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内圈”。总长达251公里的国家公园风景道基本建成,通过把环带上的朱子文化、茶文化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串珠成链”,打造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地和示范区,带动沿线区域推进乡村振兴,更好促进共同富裕。

扛稳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筑牢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南平围绕“有人种粮”“有地种粮”“能种好粮”,坚决守好“福建第一粮仓”。全链条拧紧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分级明责、分步考责、分类督责,每月对违法用地、新增耕地实行“双考核”,季度对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等实行分类预警,按“红橙黄”三类分级挂牌督办,年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重点,守住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底线。系统化加强管控,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从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牢牢守住285.47万亩耕地红线,完成263.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围绕耕地全周期管护,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园林改耕、生态修复,大力推行废弃园地、低效林地整治复垦为耕地,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近5年补充耕地总量居全省第一。多渠道探索路径,充分利用南平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光温条件,发展再生稻种植面积达8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积极推广“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和“烟—稻轮作”等撂荒地治理机制,完成撂荒地复垦面积达4.23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居全省第一。

做足“土特产”文章,夯实乡村振兴的绿色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南平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把“土特产”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土”字经。市级层面重点牵头打造“一座山”(旅游)、“一片叶”(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一瓶酒”“一粒米”“一杯奶”“一朵菇”等优势特色产业,切实把农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比如,利用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强化文化赋能和科技赋魂,加快推进茶空间、茶庄园、茶博物馆、茶交易所建设,“一片叶”带动全市35万人就业,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10.5亿元。深挖特色优势,打好“特”字牌。通过科技阐释、品牌推广、良种引领,引智聚力破解产业堵点,建立一批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发布武夷岩茶、水资源、“百年蔗”等白皮书,用科技成果解密优势特色产品之“特”。实施种业创新行动,围绕水稻、肉鸡、杉木、百合花等重点领域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发展,白羽肉鸡育种突破欧美“卡脖子”技术,“圣泽901”白羽肉鸡、杉木第四代种苗、“福香占”再生稻新品种、百合种球国产化繁育技术在全国推广。强化链式思维,唱好“产”字歌。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一产接二连三”,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比如,依托南平毛竹面积占全国10%的优势,抓住“以竹代塑”机遇,统筹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文化、竹工艺文章,做到“一根竹”吃干榨尽,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超48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南平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持续激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创新转化平台,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单家独户经营困难等问题,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模式,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实现森林增绿、集体增财、林农增收的多方共赢,目前已实现全市10个县域全覆盖,涉及林地面积达11.94万亩,荣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的“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被列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创新转化机制,深入实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全域旅游、竹、茶、水等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力点,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推进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施“武夷山水”品牌建设工程,通过统一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宣传推介、营销运作,培育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南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武夷山水”品牌荣登福建百强品牌榜首。创新转化路径,深化探索碳排放计量、碳汇开发、碳金融,首创“一元碳汇”扶贫试点项目,成功交易首笔林业碳汇远期约定回购项目,在全省首创“售碳+远期碳汇”组合质押模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南平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县域作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系统谋划乡村建设新路径。突出县域统筹,以“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为总要求,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一规划一导则”,即推动各县(市、区)统筹编制以县域为中心的乡村发展规划以及和美乡村建设导则,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一方向”,即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分批实施,重点打造“一带三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一机制”,即建立县(市、区)党政主官“1+1”推进机制,每人分别牵头抓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条乡村振兴线路提升,形成领导带头、共抓落实的示范效应。突出人居环境,持续整治提升。坚持大事从小事抓起,对照“一革命四行动”要求,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持续推广万人保洁、星级文明户评比、爱心超市等经验做法,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目前,全市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8.6%,全市115个乡镇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突出文化赋魂,涵养乡风文明。坚持既塑形、更铸魂,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大力弘扬朱子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非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清风正气充盈乡村。突出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以“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统筹谋划垃圾处理、污水管网、5G网络、新能源充电桩、冷链物流、快递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养老难、就业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推出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机制、乡镇“幸福里”养老模式、零工市场等有效机制,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南平持续健全完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夯实基层基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党建体检+精准选派+能力提升+资源下沉”,对全市1636个村开展全面体检,对摸排出的60个“不和、不强、不富、不稳”的软弱涣散村,按照“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产业村”原则,精准选派60名驻村第一书记,谋划村级发展项目1059个,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人才支撑,发挥南平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优势,持续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下派村支书、乡镇流通助理“三支队伍”作用,建立首个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推动实现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乡村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高到2022年的60%以上。创新开展“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畅通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吸引更多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回乡,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展身手。提升治理能力,学习“枫桥式工作法”。立足南平茶乡特点,以“吃茶话事”机制为抓手,完善贴近群众、共建共享的议事平台,抓前端治未病;以实化乡村基层综治中心为平台,抓调解治初病;以“法理情”联动为方法,抓协同治老病。通过系统集成、综合施策,努力做到治未病、抓源头、化积案,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梳理村级“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四项清单”,推行村工程、乡代建“四全”工作法,发挥好“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作用,进一步规范“微权力”、防止“微腐败”,筑牢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

三、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将绿色“基因”植入乡村振兴,以生态红线确定发展“底线”,做到发展和生态“同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建”。既要立足长远,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村美人和成为农村的新常态;又要立足当下,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种养循环化、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子,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让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不断成为“聚宝盆”。

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我们既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又要坚持以人为核心,避免粗放式、运动式、命令式推进,不搞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还要突出系统思维,注重打好整体协同战,重点打好攻坚战,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乡村整体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南平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注重把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吃茶话事”、村规民约等方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建设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委政府是主导,农民群众是主体,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基层首创,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政府干、群众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提升绿色发展认同感,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激活乡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确处理统筹城乡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矛盾还比较突出,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发展体系,降低城市要素资源下沉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其更多地流向农村,推动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化、要素流动自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既要支持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又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搞“跑马圈地”,侵害群众利益;还要避免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防止走“就城镇建城镇、就乡村建乡村”的老路,或简单复制城市建设模式来建设农村,使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正确处理乡村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直接关系农村社会和谐有序、产业健康发展、生活幸福安全。实践中,南平把加强乡村治理摆在突出位置,践行“四下基层”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运用“体检式”理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纠纷,为乡村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环境。农村稳则基层稳,乡村治则百姓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兜牢安全底线,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抓好农村社会矛盾化解、自然灾害防范、安全生产等工作,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