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马,这样送一程——来自脱贫摘帽县光泽的一线调查

2020-03-30 07:54:28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赵锦飞 邱洪福 黄倩雯

雨霁好风光,春色正中分。光泽县华桥乡吴屯村1400多亩良田正在翻土施肥。

这些良田由村集体先流转收储,再由俏满枝果业专业合作社来管理,分包给40户农户耕种。这一农业经营模式,捆绑了28户曾经的贫困户,收成后每户多的能挣1万多元,少的也能挣三五千元。

像吴屯村一样,光泽县许多乡村正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靠一家一户来种地,土地先流转收储到村集体“生态银行”,再由合作社、公司等经营主体“洗牌”后分包给农户种植,可解决人与地不平衡的矛盾。而且,县里新建了生态食品产业园,入驻了26家加工企业,并配套冷链、检测等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价高时,经营主体卖生鲜产品;价低时,卖加工农产品。

2018年,光泽县脱贫摘帽。如何将已经脱贫的1817户4588人扶上马再送一程?如何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近日,记者走访了光泽乡镇山村,探寻光泽的解题答案。

脱贫后产业怎么扶

吴屯村邱修玉一家曾经因病致贫,靠着儿子在圣农集团工作,月工资3000多元;加上自己养了点鸡,医疗费有多道保险,绝大多数可报销,2016年,一家人脱了贫。

“这次疫情给这些脱贫户敲响了警钟。邱家去年养的130多只鸡还好早出手,否则卖不出去,生活就要受影响,返贫也说不定。”驻村第一书记高光健说。

如何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光泽作为中国生态食品城,对农产品销售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光泽先搭建销售端渠道,以利益为导向,倒逼重塑整个链条,撬动生产端的改造,让集约化生产代替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小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中去。

今年,吴屯村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村里有七大产业,从玉米田入手,换了一种种法。村党总支书记严富春说,村里先流转2000多亩土地“待字闺中”,让土地连片成规模,并完善基础设施等,然后俏满枝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下1400亩土地,分包给40户农户。每亩土地流转金为770元,村集体收取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待玉米成熟后,以每公斤2.6元回收。“我们算了一笔账,玉米销路不愁,每吨3200元,每亩纯利润在1600元至1800元之间,已签约40户农户,其中28户是曾经的贫困户。”严富春说。

今年,邱修玉一家与合作社签了协议,虽然她家只有2亩土地,但是承包了6.5亩的份额,年纯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从生产到销售都有保障,让邱家长舒了一口气。

让吴屯村无忧的是,去年5月,县里新添了一个平台——晟成生态食品产业园。该产业园既是加工产业园,也是渠道销售商。产业园运营总监檀银武说,园区入驻32家企业,其中26家为食品加工企业,并配套2万多平方米的冷链仓库以及分拣包装、检测机构,为农产品生产上了一道保险。“除吴屯村外,我们还与各乡镇生产端签约,以订单农业方式倒逼前端标准化生产,吸纳生姜、紫薯等农产品。除保健食品类外,23个食品加工门类基本齐整,不愁销售渠道。”檀银武说,为改造生产端,他尝试在紫薯产业中每亩投资600元,以销售端来指挥生产端,植入标准化生产理念。

这样,在光泽全县食品城版图中,以生鲜产品为第一梯队,以产业园加工农产品为补充,链接全县91个村居农产品,并指挥生产端改造,进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使产业振兴有了新气象。去年,光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24元,增速位列南平之首,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3521元,同比增长23.9%。

脱贫后乡村治理短板怎么补

去年,一项国家级荣誉花落光泽一个偏远小山村——鸾凤乡黄溪村,该村摘得“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

2018年,黄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0人全部脱贫。但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改善人居环境、培育乡风文明,是脱贫后村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村里要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的力量必须强起来。黄溪村有10个村民小组,425户1715人,山地2.9万多亩,如何保证村集体和村民腰包皆有所得?由村民选出的5人村民代表理事会出马,经过商议,提出山林收益二八分成的方案,保证村集体每年有30多万元收入。

村里还有3086亩水田,人均1.8亩。针对小家小户经营模式已走不通的实际,村民代表理事会再次出马,提出1000多亩田地全部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沃纯然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租金为六七百元,村里收取每亩60元至100元的管理费,使村集体每年多了4万多元收入。

“剩下的1000多亩地,大部分是二三类地,经村民代表理事会商议,村民都同意,准备采用县里山头村的改革模式,流转给村里新成立的福仁香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村民按照股份来种田。”村党支部书记邓传辉说。

这样,经村民代表理事会参谋献策,兼顾了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使发展有了基金。土地有了新的经营模式,包括23户贫困户在内的400多户村民,在村里务工的每人每月有收入3000多元,跟着种田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农业有保障。

这样的理事会,村里还有两个:环境整治理事会和红白事理事会,各司其职,直指人居环境和乡风建设,以补上村里一直存在的短板。邓传辉说,3个理事会成员都是村民选出的代表,大家共商共治共享。“我们还把这些自治探索用村规民约固化下来,村民看得懂,也能遵守,效果很好。”

像黄溪村一样,如何补上乡村治理短板?许多村也在行动。

司前乡庭燎村虽然脱了贫,但还有不少基础设施欠账。棋子、山坊两个自然村通行仅靠2000年建成的林区便道,十分不便。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群众的合力下,多方凑齐200多万元,补上了基础设施的“断点”。

如何摘帽不摘帮扶

从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农村帮扶工作的对焦点。

对于县级贫困村司前乡长庭村来说,2018年脱贫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天荒达到了30多万元,但审视其结构,能够自身造血的偏少。怎么办?驻村第一书记李龙锦也在思索。

在挂钩的县工商联牵线搭桥下,长庭村“傍”上了邻居止马镇仁厚村,准备养殖200多亩的稻花鱼。仁厚村稻花鱼名声在外,已与永辉集团签订战略协议,长庭村受其辐射,搭上了这列产业快车。“县工商联立足村里的资源禀赋,量身定制了发展路子,并导入资源,让产业无中生有。”李龙锦说。

华桥乡吴屯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县人大机关来挂钩帮扶,带来了整个机关的帮扶力量。通过与县人大机关联学联建,村里除了1个综合党支部外,还将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59名党员成立了4个党支部,带领全村2300多名村民齐心致富。

光泽县人大和工商联的高位嫁接,是新时期南平深化“南平机制”的创新举措。以机关支部与农村支部结对共建,已在南平全市1635个村全面推行。从过去单人到整个机关,不会随个人变化而变化,送来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而且,帮扶范围拓展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使“五个振兴”样样不落。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曾陟峰说,摘帽不摘帮扶,县里96个单位党支部牵手86个村,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在绿色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带来好思路,并直面解决群众忧心事,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