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018-05-03 15:09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卓恩民

    □延平区王台中心小学 卓恩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文章由学生自己美读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在读中赏析课文,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要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就可以读一些叙事性的作品;到了高年级,学生有兴趣可以读一些中外小说。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学生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学生就不会觉得阅读是负担了。

    其次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如在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选择了读第一段,因为他们喜欢春天,花儿竞相开放,很美。有的学生读了第二段,说夏天可以下河游泳,所以喜欢夏天。更多的学生选读了描写雪人的段落,他们说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最有趣。

    最后,要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学生在吟咏诵读中,不仅体验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而且会在琢磨诵读中,意会到文章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一开始,我就紧紧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完“读《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等每一部分内容后,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语句;学完全文又再次诵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体会一次比一次深刻。

    二、内涵由学生自己感知

    批注阅读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重点语句、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思想感情、精彩片段等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让学生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作批注。两三分钟后,学生通过自我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①贝多芬遇到知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②贝多芬的弹奏已经入情入境,他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③这是一种默认。④贝多芬正在酝酿新的曲子,不想打断自己的思路,顾不上回答盲姑娘的话……通过批注阅读和批注后的交流,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性色彩。

    三、评价由学生自己交流得出

    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阅读过程中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品析精彩,挑剔欠缺)。

    学了《四个太阳》一课后,一名学生拿起画笔画了秋天的果园,树上结满了蓝色的桃子、红色的梨……我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只见这位学生有模有样地向大家介绍:“这是2014年水果公司的最新产品,不仅颜色鲜,味道更甜,欢迎大家品尝。”在这里,折射出的是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学生的“会评”是从不断的“学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