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三大洋 追逐“深蓝梦”——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回顾

2018-05-20 11:0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旭东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5月18日,“向阳红01”靠泊在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当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63个昼夜战风斗浪,3.86万海里逐梦深蓝……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18日返回青岛母港。183名科考队员在六个航段跨越三大洋,登上南极,布放“白龙”浮标,抓取中国单体最大块状硫化物,发现富稀土沉积区,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书写了诸多中国海洋科考新纪录。

    印度洋:布放“白龙”浮标观测深海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7年9月8日。

    “向阳红01”船出海10天后,抵达环球航次首个作业点,在东南印度洋布放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白龙”浮标。

    当时,印度洋季风盛行,风大、波浪高、洋流强,现场风力达6级,波高近3米,属于可布放条件的极限情况。科考队员用时7个多小时,成功将“白龙”浮标布放至印度洋指定站点。

    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黄牧介绍,“白龙”浮标不仅可以观测海表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雨量、长波和短波辐射等大气要素,还可以利用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实时采集海洋表层至深层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参数。

    据了解,白龙浮标所采集的现场数据可通过铱星实时传输回陆地岸站,系统实时处理,并向全球共享,为改进全球天气和气候预报发挥作用。

    第一航段,科考队员还在中印度洋海盆区开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调查,在我国前期发现的稀土超常富集区内,进一步圈划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区域,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的资源潜力,使我国成为对印度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

    南大西洋:收获单体最大块状硫化物

    2017年12月1日清晨,记者随“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采访。突然,沉寂的后甲板沸腾了!

    原来,科考队员利用电视抓斗抓到了一巨型块状硫化物,但到底有多大?大家都很期待!2000米、1000米、500米……电视抓斗从海中跃起,带起巨大水流……

    抓斗打开,甲板上出现了一表面呈红褐色的巨大块状硫化物。经测量,该硫化物样品单体重约3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海洋科考采集到的单体最大块状硫化物。”第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告诉记者。

    第二、三航段都是在南大西洋进行热液硫化物调查,科考队员在两个多月完成多波束测线35条、3357公里,完成海底摄像综合拖曳调查测线46条、300公里,获取高清海底照片6万余张,完成电视抓斗地质取样作业62站,完成深海岩芯钻机取样3站,累计获取深海地质样品超过20吨……

    南极:发现“冷热”并存奇特现象

    “向阳红01”船于2017年12月30日开始执行环球航次第四航段暨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历时46天,这也是“向阳红01”船自交付以来首次挑战南极冰区。

    在南极一海域,科考队员完成了15个站位的箱式取样和8个站位的柱状取样,采集到热液活动和冷泉活动产物。

    “这两种样品相距仅200米左右,且处在同一地质构造,说明这里有热液和冷泉共生的系统。”环球航次总领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说,“过去认为冷泉形成有生物和热成因等多种成因类型,这次的调查成果为海底冷泉的热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热液和冷泉是近年来国际海洋科研热点,因为热液区和冷泉区不仅有非常特殊的化能生态系统,颠覆了人们“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认知,而且热液区和冷泉区有丰富资源,热液堆积而成的“黑烟囱”有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冷泉的产物之一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但此前人类还未发现热液与冷泉并存的现象。

    南极航段中,科考队员首次在南极发现微塑料,将我国南极科考由传统的西经45度向东扩展到了西经37度海域,并成功在南极鲍威尔海布放了2套深水潜标,开创了我国利用潜标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实施长期观测的历史。

    东南太平洋: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重力柱采集柱状沉积物、箱式取样器采集海底表层泥……第五、六航段,“向阳红01”船在太平洋一路走走停停,一站接一站地进行海洋地质调查,采集深海沉积物。

    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科考队员在东南太平洋初步划分出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这个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也使我国成为目前对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环球航次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石学法说。

    第五、六航段,科考队员还首次应用视频浮游生物记录仪(VPR)高清全息摄影摄像技术,采集了海区浮游生物信息;成功进行了国产水下滑翔机的布放和回收作业,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国产水下滑翔机开展湍流调查。

    (新华社青岛5月18日电)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