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度夏的三个“关键词”

2023-07-27 17:45:08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黄靓 杨德鸣 文/摄

编者按

盛夏时节,我们往往会面对一些健康方面的困扰:蚊虫肆虐,影响户外活动;毒蛇出没,危及生命安全;汗臭严重,妨碍日常交际……今天,《健康周刊》就从三个“关键词”出发,带着大家健康度夏。

关键词:闻香

夏日健康“香”伴

外国人喜欢喷香水,因为能让自己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你知道吗?在我国,古时候的人们也喜好“佩香”。他们认为,佩戴香囊有避邪秽、扶正气的养生功效。在我国传承千年的“香”文化中,使用中药材制作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更是延续至今。

香囊,又称荷包、香袋等。中药香囊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佩戴在身上,或是放置在家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口鼻吸入,或经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每逢端午节前后,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中心都会推出一款中药香囊。在绣着“平安”“福”字样的红色囊袋中,放置丁香、苍术、白芷、冰片、艾叶、佩兰、肉桂等自带芳香的中药。这些用中药制成的香囊气味醇厚绵长,沁人心脾。

南平市人民医院配制的中药香囊是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利用传统的鼻嗅给药方法,借芳香性药物之清气,鼓舞人体之正气,辟除秽浊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中药香囊具有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制作简单、佩戴方便、患者依从性强的特点,其中药成分有抑制病毒复制、抗菌、调节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功效,以香为“引”,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

香在囊中藏,疾病无处安。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古代缺医少药,早在先秦时期,医家就开始利用中药香囊应对疾病,认为它能以芳香化浊,驱秽避疫。民间还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端午节前后,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不少地区的人们还会让孩子们佩戴香囊。既增添了节日情趣,还能起到驱虫避瘟的功效。

当然,佩戴香囊的好处还有很多。据中医师介绍,明代医家吴有性在《瘟疫论·原病》中提出“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现代研究表明,芳香药物含有多种挥发油,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从而起到辟邪驱瘟的作用;还可疏风散寒、健脾和胃、开窍醒神,缓解疲劳;此外,还能预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程度。

据介绍,香囊可悬挂于衣帽间,或放置在屋内、车内,或放置在枕边。需要注意的是,在梅雨时节,要注意防止香囊受潮、霉变,药效挥发后需及时更换。香囊中的药物仅供外用,不可内服,谨防儿童拿取食用。香囊虽好,但对特殊人群还是有使用禁忌:皮肤过敏者警惕药粉接触皮肤,否则容易发生皮疹瘙痒等症状;孕妇、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者、体质弱势者禁用香囊;中药香囊不能代替药物,患者生病后还是要配合医生用药物治疗等。

关键词:解毒

正确处理蛇伤

直接用口吸出伤口处的毒液;将子弹里的火药撒在伤口后点火燃烧;拿锋利的刀子切开伤口放出毒血;撕开布条绑扎伤口……这些被毒蛇咬伤后为了保住性命而采取的措施,是不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桥段?记者从南平市人民医院了解到,入夏以来,医院外科已接诊了20多例蛇伤患者。医生提醒,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应当遵循正确的自救方法,不要被电视情节误导。

“在接诊的患者中,我们曾发现绑扎患部过度,导致血液循环严重受阻的情况。有的自行用刀割开伤口放血,导致皮肤损伤、溃烂而难以愈合。”南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杨起健告诉记者,许多伤者被蛇咬后都会立即采取自救措施,但是情急之下处置不当,反而会引起病情加速恶化。比如,大家经常在电影电视中见到直接用嘴吸出毒液,用力挤压被咬部位放出毒血的剧情。杨起健指出,这些都是操作误区,尤其用嘴吸吮毒液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如此一来,毒液可通过口腔黏膜或消化道吸收引发急性中毒。用冰块外敷能延缓毒素扩散吗?答案是否定的。杨起健说,被毒蛇咬伤后导致肢体肿胀疼痛,主要是蛇毒引发微小血管通透性改变,小血管破裂出血,早期冰敷对消肿止痛有些许作用,但不具备延缓蛇毒吸收的作用。此外,蛇毒注入人体后,用力挤压或许能挤出少许含毒的血液,但部分蛇毒有可能会被挤压至更深层次的肌肉组织,加速毒液的扩散。

被蛇咬伤后,伤者不必急于切开伤口放血,可以通过外形和牙印来判断是否被毒蛇所伤。闽北山区比较常见的毒蛇有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烙铁头、银环蛇。这些毒蛇的外形有着明显的特征:头部呈三角形,牙印为2到4个,会留下特别深的出血点,伤口会快速出现红肿、疼痛。被无毒蛇咬伤后,伤口处可见到2到4排细小的牙印,且不会出现红肿现象。

确定被毒蛇咬伤后,伤者应尽量保持冷静,切勿慌张奔跑,应当尽量避免受伤肢体活动,延缓毒液的吸收。可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布条进行伤肢局部环扎。绑扎操作不宜过紧,每隔20分钟松开3分钟,以免血液不循环加速组织坏死。入院后尽量向医生详细描述毒蛇外形,医生会结合血液检测报告结果,为伤者注射抗蛇毒血清,或使用解毒药。

据了解,南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治疗蛇伤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医生首先采用针刺伤口,拔罐吸出毒血,此法与挤压、划开伤口放血相比,创面小,痛苦少,安全性高。同时让伤者口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医院特色制剂蛇伤Ⅱ号合剂,以及外敷由大黄、黄芩、黄柏等中药制成的蛇伤解毒散等。“抗蛇毒血清虽能解毒,但不具备消炎消肿的功效,本院结合外用内服的中医疗法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的作用。”杨起健介绍,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具有明显提高毒蛇咬伤患者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降低死亡率、肢体伤残率、危重症发生率等优势。

关键词:避虫

警惕毒虫出没

炎炎夏日,我们不仅要防暑防晒,同时还要警惕毒虫出没。别看它们小小的不起眼,皮肤一旦接触或被蜇咬,轻则瘙痒、疼痛难耐,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威胁到生命。夏季常见的毒虫都有哪些,一旦被毒虫蜇咬应如何防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南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一问究竟。

隐翅虫虽然不常见,但大多数人都听过它的名字,有人与它“过招”后更是刻骨铭心。前不久,延平区的陈先生就不幸中招。“颈部火辣辣地刺痛已经有三天了。起初只是轻微瘙痒没有在意,也没有用药,当晚洗澡后出现大范围的剧烈刺痛红肿。”陈先生向医生描述了皮肤不适的症状。经诊断,确认陈先生患上了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也被称为“飞行的硫酸”。隐翅虫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胡蜂和大蚂蚁,喜欢潮湿的环境。南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陈秋云介绍说,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夏季,人们衣着轻薄,裸露在外的皮肤较多。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人们感觉到异样后,会下意识用手拍打。隐翅虫一旦被拍碎或搓揉,毒液就会溢出沾染在皮肤上,这样就容易患上隐翅虫皮炎。隐翅虫皮炎常伴有红肿、瘙痒、疼痛、水疱、化脓等症状。严重者皮肤灼痛,伴有体温升高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头昏头痛等症状。

陈秋云提醒,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地吹走或甩动身体。如果不慎拍打后应当立即用肥皂反复清洗隐翅虫停留的身体部位,再用4%苏打溶液或10%的氨水反复涂抹受损皮肤,中和酸性毒素。仍感不适应及时就医。医生不建议患者擅自用药,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溃烂,留下色素而难以消除。

记者了解到,医院接诊的皮炎患者中,被螨虫叮咬的也较常见。主要是因为入夏以来,不少居民拿出尘封了两个季节的草席、竹席,使用前只是用湿布擦洗,简单晾晒,这样并不能杀灭螨虫,导致人们睡在这样的草席、竹席上,被螨虫叮咬。

而被螨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后,容易引起皮肤损害,表现为皮肤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或风团,剧烈瘙痒等。这类皮炎可以外用消炎止痒药膏,必要时口服抗过敏药,可慢慢治愈。为避免反复发作,建议患者对床单、草席、被褥等进行高温深度清洗、暴晒。

另外,夏季蚊虫活跃,市民朋友在户外游玩、劳作、遛宠物时还要警惕毒蜂、蜈蚣、蜘蛛、跳蚤、蜱虫等毒虫的叮咬。尤其需要注意避开毒蜂,被毒蜂蜇伤后,患部皮肤会出现剧烈疼痛、肿胀、麻木,严重时可导致视物模糊、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因为蜂毒的主要成分是组胺、神经毒、蚁酸。毒刺进入皮肤后可将毒素注入人体。敏感人群会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如肝肾损害、过敏休克,严重时可引发死亡。

采访时,陈秋云介绍了一起真实病例。曾经有一位老人在菜地劳作时被毒蜂蜇伤,当时老人并未在意,也未到医院诊治,数日后竟不幸身亡。陈秋云提醒,如果不慎被毒蜂蜇伤,首先应当检查患处有无毒刺残留在皮肤内,如有残留,可用镊子拔出毒刺。之后,再用肥皂水等碱性液体冲洗患处,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缓解皮肤症状,切忌抓挠。一旦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