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中葡萄糖的过量堆积等问题引发糖尿病,为此不少人将糖尿病称为“甜蜜负担”。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且看——科学控糖 提升生活幸福感
(林艺婷绘制)
陈繁: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福建省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开创闽北首家营养科,擅长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开展糖尿病(特别是妊娠糖尿病)、肥胖、肾病、肿瘤等疾病的营养治疗,开展中医养生治未病、药膳养生等工作。
在众多慢性疾病中,糖尿病或许最广为人知,但是,你真的认识它吗?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何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如何让“控制”与“享受”共处?一起走进南平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了解看看。
正确认知 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罗汉果这么甜,我不能吃吧。”市民张阿姨确诊糖尿病已有13年,秋冬相交之际,不少人有呼吸道方面的困扰,张阿姨也觉得嗓子发干,家人为她端来罗汉果泡水,她喝了一口,便以“太甜”拒绝食用。
以舌尖味觉的“甜”来判断一种食物能否食用,似乎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共同习惯。“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后,会有心情低落的表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被剥夺了饮食乐趣,觉得郁闷、焦虑。”陈繁说,糖尿病患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吃,但只要吃得“正确”,即合理、规范、科学地进餐,再定时服药,与正常人并无区别。
为什么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强调“幸福感”?结合门诊病例,陈繁说,在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控糖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情不好的情况,特别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焦虑,担心高血糖影响腹中胎儿。“确诊为糖尿病后有必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评价和生活质量在此期间的恶化程度会较高。”陈繁建议,如果因确诊糖尿病而出现心情不佳的情况,必要时可到心理科进行心理疏导,或是到营养科、内分泌科进行咨询,科学地了解疾病,并做好后续的控制事项。
“在家中、工作场所或是其他场合中如何去管理好糖尿病,这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市民邹先生在37岁那年确诊糖尿病,他说,每天要做到“吃得对”,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要有条不紊、井井有条,长期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糖尿病风险与健康和幸福感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幸福感较差,反过来,健康和幸福感差、生活质量差也会增加患者预后风险。”陈繁解释说。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显示,36%的患者表示正在深受糖尿病困扰,63%的患者担心将来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28%的患者很难对自己的病情保持积极的态度。作为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糖尿病与幸福感”的提出,就是为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改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从而让糖尿病患者享受上更优质、轻松的生活。
合理控制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在控制糖尿病疾病发展的方式方法中,“五驾马车”是公认的科学方法,即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糖尿病自我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无疑是最重要的。
陈繁介绍,在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时,往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饮食要定量,合理控制每日饮食的摄入量;二是进食要定时,哪怕不饿也要适量进食,以免因饥饿感出现而造成血糖波动;三是变着花样吃,避免食物种类单一、重复;四是食物有“粗”有“细”,也就是要注意在一日三餐中加入豆类等粗粮;五是菜肴有荤有素,注意摄入适量蛋白质;六是注重烹饪技巧,烹饪方式宜简单、清淡;七是吃饭八分饱,吃得太饱会加重损害胰岛功能。
“加强对糖尿病进程的管理,实际上是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陈繁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可能会诱发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心绞痛、心脏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危害。
“有很多人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都是因为一些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比如身上有个破口长期长不好,周围神经出现病变以后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还有视力下降等等,甚至有的人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后,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健康博主铅医蔷薇在某社交平台这样说。
得了糖尿病,有没有可能完全不受并发症的困扰?多位内分泌科、营养科医生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3年内、5年内与10年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62%与97%。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发生,很难治愈,但是可以通过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改善局部症状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
近来天气转凉,夜晨温度较低。陈繁提醒,进入冬季,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原来已有过脑梗的患者要防止复发。而针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喜欢泡脚的行为,陈繁说,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差,神经不敏感,容易被热水烫伤,建议在家泡脚时要监测水温或使用恒温泡脚桶。
尽早干预 “逆转”糖调节受损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医药在管理糖尿病方面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糖尿病隶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中便提出糖尿病是由脾气虚弱所致。中医学认为,消渴是阴虚燥热与脾虚的双重作用,饮食不节、外邪乘袭、脏气不足等均会引发消渴。目前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脾虚密切相关。”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室中药主管药师衷林清说,中医治疗糖尿病,主张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疗原则,脾虚则津液亏乏,则揭示阴虚为本的原因。而脾脏升降失常也能导致消渴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他们一般没有“三多一少”症状,或是表现轻微,不易察觉。此类患者大多形体超重或肥胖,要改善“血糖临界”的情况,除了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根据临床医师建议,适当地使用中医药治疗。比如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室便研制出降糖胶囊,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困扰。
不过要警惕打着“中医药治愈糖尿病”的骗局。衷林清表示,现在一些商业机构会“锁定”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群体,告知他们服用机构代理的一些药物即可治愈糖尿病。实际上,糖尿病一旦确诊就无法痊愈,盲目服用草药或是疗效不明确的药物反而会造成血糖的波动,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根据门诊病例来看,糖尿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陈繁提到,糖尿病并非只会发生在“高危人群”身上,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血糖常常在临界值徘徊。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血糖结果超出健康人群参考范围,又没有到达能确诊糖尿病的标准,这很可能意味着机体出现了糖调节受损。而在不少医生看来,糖调节受损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是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之路”,因此,对糖调节受损的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
糖尿病虽然不能痊愈,糖调节受损却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是否确诊为糖尿病。”陈繁建议,许多人在查出血糖偏高一点后,往往会采取不吃晚饭、加强运动等方式进行管控,实际上还是应该先到医院做检查,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后,再结合自身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延伸阅读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史:IGT(糖耐量受损,是指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高于正常即≥7.8mmol/L,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11.1mmol/L).IFG(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静脉血糖6.1至7.0 mmol/L)或两者同时存在;
3.超重(BMI≥24kg/㎡)或肥胖(BMI≥28kg/㎡)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来源:南平市人民医院)
相关链接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吗?糖尿病引发问题的“糖”,并非我们认知中的白砂糖等,而是部分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葡萄糖,这些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在正常人体中,血糖能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组织细胞被代谢利用,多余的则被储存为脂肪,这样,葡萄糖就有了“去处”,血糖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糖尿病为什么会发病呢?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导致组织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当无法被利用的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并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糖尿就这样形成了。
(来源:采访资料综合)
作者:本报记者 李思敏 通讯员 唐雯晖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