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开展防艾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知“艾”防“艾” 共享健康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023年新增约130万名感染者,约63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艾滋病感染的疫苗,宣传教育这一“社会疫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1月28日,由延平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延平区卫生健康局联合主办的“社会共治 终结艾滋 共享健康”防艾主题活动走进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校区,用生动有趣又“干货满满”的活动体验,帮助青年学子正确知“艾”防“艾”。
“咳嗽、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吗?”“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立即死亡吗?”活动现场,不少学生在挂满艾滋病相关问题的互动墙前驻足思考。不远处,延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人员正积极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并为答对问题的学生发放礼物。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歧视。”活动承办单位、延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艾负责人张思婷告诉记者,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影响一些青年人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人的认知和态度。此次活动设置有奖问答、“爱的寄语”等环节,正是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全方位科普艾滋病防治知识,帮助青年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理。
青年学子是艾滋病防治宣教的重点人群之一。针对艾滋病,他们会有哪些疑惑?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数位学生,发现受访者的疑问主要集中在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治疗效果等方面。
例如,大一学生小林、小李和小戴对与艾滋病人的安全交往距离感到疑惑:“如果与艾滋病人同桌吃饭、近距离交流,或是有亲吻、拥抱等较亲密的行为,会被传染艾滋病病毒吗?”对此,张思婷表示,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十分脆弱,难以存活,不会通过拥抱、握手、礼节性的亲吻、共用餐具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艾滋病现在还是‘不治之症’吗?艾滋病‘晚期’患者还能存活多长时间?”对于学生小吴的问题,张思婷解释道,艾滋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患者的存活时间受治疗的及时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患者的依从性和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保持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及时接受适当的治疗,患者一般可以存活二到三十年,有些患者的预期寿命甚至可以接近正常人口的水平。”张思婷说。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加强防护,正确防治艾滋病呢?张思婷介绍,性接触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大学生要把控交友尺度,自尊、自爱,若发生性行为,应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在预防经血液传播方面,应避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或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从而切断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张思婷提醒,“大家应远离毒品,在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时,避免饮用陌生人赠送的饮料,或是离开视线范围的饮品。”(本报记者 程若兰)
延伸阅读→
青年学生防治艾滋病 注意“三要”“三避免”
三要
一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青年学生距离艾滋病并不遥远,要积极参加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讲座和科普宣传,学习并掌握佩戴安全套、自我检测操作、药物预防服务的获取等艾滋病预防技能。
二要采取防护措施。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感染,尤其是男性同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性途径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发生性行为时,要佩戴安全套进行防护。
三要及时阻断和检测。发生高危行为后要及时寻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专业帮助,根据需要在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药物阻断感染;发生高危行为后2-4周,要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各地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可提供免费检测,也可到药店购买自检试剂进行检测,或前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检测。
三避免
一是避免与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要了解性伴侣的艾滋病检测结果,针对不同的检测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二是避免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个人防护能力减弱,将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三是避免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不仅有损健康,还易导致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来源:延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