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 如何预防冬季常见病“扎堆”?
冬至即将来临,冷空气全面铺开,气温进一步降低,“一老一小”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应该如何面对冬季各种常见疾病的挑战?“数九寒天”期间,有哪些多发疾病应当引起重视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我市医务工作者,了解冬季多发疾病和预防重点。
流行性感冒
近日气温骤降,因有感冒症状而前往南平市人民医院就医的患者随之增加。“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增多,空气不流通,病毒和细菌容易滋生和传播。”据南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郑顺海介绍,流感作为冬季流行的常见疾病之一,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传播,以及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症状重等明显特征,患者常伴有高热,同时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状。
郑顺海在问诊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部分患者只要感觉身体不适就擅自用药。其实,流感的治疗没有特效药,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为有效的手段。“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是在流感季节来临之前,通常是每年的9月至10月,这段时间内接种疫苗可以确保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郑顺海提醒,流感高发季节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带儿童前往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的次数,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通过加强身体锻炼来增强体质。
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天气逐渐转寒,不少人减少了户外运动的频次,甚至久坐不动。殊不知,这减缓了胃肠道的蠕动速度,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导致上腹部胀气,出现反酸、嗳气(打嗝)、食欲不振等问题。此外,胃部喜暖畏寒,若在冷空气影响下受凉,会使胃功能受损,对于本就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人群来说,极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郑顺海提醒,气温降低时,市民要适时添加衣物,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民以食为天”,冬天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系统问题也不在少数。寒冷的冬季里,不少人喜欢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辛辣的食物来御寒保暖,这些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加重胃的消化负担,从而引发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如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一些生冷、不洁的食物,也容易刺激肠胃。郑顺海建议,冬季饮食忌暴饮暴食,应少吃重盐重油、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肌体对低温的耐受力;食物应以温热为主,尽量少吃凉拌菜。
面瘫
嘴歪眼斜、说话漏风、眼睛合不上……郑顺海告诉记者,当人们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再经受风寒,面部血管神经发生痉挛,就容易引起面瘫。不少患者出现面瘫后,担心面容受损难以恢复。实际上,如果患上的是周围性面瘫——一种自愈性的疾病,它的急性突发期大约在7至10天,轻度患者即使不打针吃药,也能慢慢恢复。但如果患者的面瘫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见好转,就要及时就医。面瘫的早期用药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营养神经类药物。此外,医生还会通过辨证患者体质,配以中药和中医针灸干预,可缩短治疗时间,预后效果理想。
郑顺海提醒市民,冬季更应注意面部的防寒保暖,外出时佩戴口罩、围巾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通过合理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一旦出现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面瘫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心存侥幸,擅自用药。”郑顺海说。
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低温刺激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会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使胆固醇和血脂升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此外,冬季人们活动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硬化等血管状况的病人,更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征兆。比如,心梗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气喘;脑梗患者可能突发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身体麻木、无力,或者言语表达不清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征兆,患者要重视并及时就医。
为了有效抵御寒流的侵袭,郑顺海提醒老年朋友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外出时应及时增添足够的衣物,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若必须外出,应穿着保暖性能良好的衣服和鞋袜,以确保腿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按医嘱服药。
骨关节疼痛
骨关节疼痛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在冬季尤为常见。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肌肉收缩,关节僵硬,关节血液供应减少,灵活度下降,从而使疼痛加剧。在早晚温差较大或突然降温时,这种寒冷刺激导致的关节疼痛更为明显。
骨关节疼痛有时也会“盯上”女性。冬季,一些女性穿着过于单薄,尤其是穿短裙、短裤时,腿部关节长期暴露在冷空气中,湿寒入体,气滞血瘀,经络不畅,就容易导致关节疼痛,患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即俗称的“老寒腿”。郑顺海建议,女性朋友尽量根据天气适当添衣,必要时可以穿厚一点的打底裤等进行保暖。如果有关节不适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为正确地保护膝关节,郑顺海提醒要及时给膝关节“减负”:首先是减轻体重,膝关节承受人体数倍的力量,肥胖人群在减轻体重后,膝关节负荷下降,疼痛就能得到缓解;如果已经出现膝关节疼痛症状,患者应尽量避免爬山,减少下蹲及上下楼梯动作,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已经出现膝关节疼痛的老年患者,平时可以使用拐杖,分担膝关节的受力。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即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是冬季易发作的疾病之一。对于哮喘患者来说,气温降低后的免疫力低下、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室内扬尘或微生物等过敏原,都是冬季易导致发病的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尘螨、花粉、牛奶等过敏原;雾霾天时外出,应佩戴口罩;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哮喘的症状与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些相似,但前者一般在夜间和清晨更为严重。”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黄春花表示,小儿哮喘多在孩子5岁前发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发展为成人哮喘。对于小儿哮喘患者,家长应长期坚持遵医嘱治疗,保持与医生的定期联系,交流孩子病情变化,确保患儿病情发展处于掌控之中。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馆副主任医师吴安登提出,对于哮喘患者,及时给予中药治疗,配合穴位贴敷、艾灸、按摩等外治法,大多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也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中医膳食食疗缓解呼吸道疾病,预防哮喘。例如,取芡实30克、核桃仁20克、红枣10个、粳米50克,煮芡实核桃粥食用,有补肾纳气定喘的功效;党参、生姜切薄片,茯苓捣碎泡半小时后取药汁,与粳米同煮参苓粥,有补肺益气、固表止哮的功效。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官美珠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