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自测血糖的七个误区
家庭血糖测量是糖尿病患者自我了解血糖控制状态和提高血糖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生活事件(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疾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对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状态、按需调整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自测血糖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对病情的判断。
误区一:长期不校准血糖仪
血糖仪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偏差,需要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定期校准。血糖仪一般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校准一次,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误区二:试纸存放不当
试纸条如果暴露在空气中过久、受潮或者存放温度不当,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试纸应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应注意检查试纸条有效期。
误区三:重复使用采血针
为了节省成本,一些患者重复使用采血针。这不仅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导致针尖变钝,增加采血时的疼痛,影响采血量和测量结果。
误区四:检测环境的温度过低或过高
血糖仪是一种对温度非常敏感的电子设备。一般来说,血糖仪的工作温度在10到40摄氏度,也有“耐寒”的可低至5摄氏度。若温度过低,可能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测量,血糖试纸也是如此。因此,寒冷的环境下尽量不要使用血糖仪。
误区五:用碘伏或碘酒消毒
碘伏或碘酒是消毒产品,但它们会与试纸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测试结果偏高。采血时建议使用75%的酒精消毒,且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免酒精稀释血液。
误区六:使劲挤压指尖采血
采指尖血时,如果使劲挤压,大量组织液就会混入血液标本,对血液标本造成稀释,导致血糖测量值偏低。正确的做法是针刺指尖后,将第一滴血用棉签擦拭掉,再轻轻挤压指腹,用试纸吸取第二滴血进行检测。
误区七:只测空腹血糖
很多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测量。实际上,餐后血糖对于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非常重要,因此,患者应该不定期地测量餐后血糖,以了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