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走出误区 科学预防流感

2025-02-12 16:55:25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林艺婷 制图)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气温多变,冷暖空气频繁交汇,为流感病毒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适宜的环境。近期,新一轮流感高峰来袭,有些患者掉以轻心,认为吃点药或硬扛就能轻松度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以及高烧难退。部分患者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可能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感染流感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据南平市人民医院肺病科中医主治医师伍秀梅介绍,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肺泡上皮细胞感染后,可引发炎症,损伤肺组织,影响气体交换等功能。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其他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等感染。伍秀梅告诉记者,当流感患者感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不典型菌(支原体、衣原体)或真菌(侵袭性肺曲霉)时,易出现病情加重,病死率高。此外,流感还会引发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等,这些并发症十分凶险,重症可能危及生命。

“许多患者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为一谈,觉得症状差不多,自己身体好,吃点退烧药、感冒药就能痊愈,或是硬扛、挺一挺就行,其实这是错误的。”伍秀梅说,流感病毒在体内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迅速蔓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延长病程,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果出现高热不退超过三天,并伴随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情况,或者有意识模糊、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患者盲目使用抗生素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伍秀梅解释说,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流感毫无作用。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预防流感,还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增加细菌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如果确诊为流感,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开具抗病毒药物,患者切不可自行滥用药物。还有部分患者担心服药带来副作用,病没好就自行停药。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佳,自行停药可能只是导致疾病病程加长,最终也能自愈,但自身免疫功能差的患者如果随意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

部分市民在接种流感疫苗后还是患病,就误以为疫苗没有效果。其实,流感疫苗是针对特定季节的主要流感病毒株研发的,虽然不能保证完全不被感染流感,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几率;即使感染,症状也会相对减轻,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伍秀梅表示,每年9月至11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尤其是重型、高危型人群,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能为身体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那么,哪些人群在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呢?据伍秀梅介绍,这类人群包括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和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肥胖人群及妊娠、围产期妇女也属于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

记者从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近期,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对流感的预防作出指导。该方案指出,除了接种疫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采取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般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