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到底多胖才算肥胖?结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解读肥胖症管理
专家名片
陈繁 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福建省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开创闽北首家营养科,擅长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开展糖尿病(特别是妊娠糖尿病)、肥胖、肾病、肿瘤等疾病的营养治疗,开展中医养生治未病、药膳养生等工作。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
根据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BMI评判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BMI<24.0kg/㎡,BMI<18.5kg/㎡为体重过低,24.0kg/㎡≤BMI<28.0kg/㎡为超重,BMI≥28.0kg/㎡为肥胖。
7岁以下儿童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低于相应年龄别BMI中位数的2倍标准差为消瘦,高于中位数的1倍标准差但不高于2倍标准差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倍标准差则为肥胖。值得注意的是,2岁以下儿童使用体重和身长计算BMI,2到7岁则使用体重和身高计算,年龄使用整月或整岁数据。
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肥胖标准。BMI也作为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范围的标准。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0至26.9kg/㎡。
来源:《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春节假期结束不久,不少人站上体重秤,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怎么又重了?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减重成为不少市民朋友新一年的重点“课题”。不过在减肥前,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到底多胖才算肥胖?个人体质有差异,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原则》),根据《原则》,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手把手”教您减重。
明确定义 肥胖是一种疾病
“今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无论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还是从日常门诊病例分析,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比例越来越高。”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陈繁告诉记者,2024年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由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的首部肥胖症诊疗的权威指南,它梳理并规范了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方案和路径,开启了我国肥胖症诊疗的新时代。
肥胖是一种病吗?答案是肯定的。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被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通常,脂肪组织并非在全身均匀分布,腹腔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比例存在个体间差异,故呈现出对人体代谢影响的不同表现特征。”陈繁解释,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种,通常根据腰围、BMI、内脏脂肪、瘦体重及代谢异常划分。
肥胖症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会为身体增加“遇见”其他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机会,同时也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和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病因。此外,孕产妇肥胖会给孩子和孕产妇自身带来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影响其生长发育。
“我们要学会自己计算体重指标。”陈繁强调,《指南》的一大重点在于细化了肥胖分级,将肥胖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并提出分级管理建议,而实现分级正是根据个人的BMI指数、腰围数据、体脂比等参数。
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正常腰围定义为小于85厘米(男性)和小于80厘米(女性),男性腰围在90厘米及以上的,或女性腰围在85厘米及以上时,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普通市民均可通过以上指数来检查自己究竟“胖不胖”。而想要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还可以通过检测体脂比来测算,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
调整心态 减重是一项“长期工程”
营养门诊是如何为超重人群减重的?陈繁介绍,营养科的减重方案分为几大模块,从饮食、运动、辨证食疗、体质等方面综合对待。
“减重其实是将健康融入生活之中,让个体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提及部分人在减重之初便存在抵触心理的情况,陈繁解释道,尤其是青春期青少年减肥时,应“全家总动员”,这样能够安抚青少年在减重时期的情绪,也能为他们提供精准的食谱,以达到精准减重的目的。
“要正确看待脂肪,超重人群要减重,体重未‘超标’的人群也不必过度减肥。”陈繁说,脂肪并不可怕,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能提供能量、保护器官、维持体温、促进皮肤头发的健康,能帮助身体抵御疾病;脂肪还能在人体遇到应急状态时,保护我们免遭意外。因此,陈繁建议人们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可以增加5%到10%的体重。
肥胖是一种病,过度减肥也是“病”。陈繁曾接诊过一位青春期的患者,该患者身高156厘米,体重仅30公斤,因长期控制饮食,患者存在严重的进食障碍,如吃下就要吐、无法咀嚼食物等。“过度减肥容易造成闭经、免疫力低下、气虚等症状。”陈繁说,过度减肥人群往往还存在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贲门松弛、反酸明显等。
“科学减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减重也是重塑生活方式的过程。”陈繁说,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不少人习惯追求“效率”,但是科学减重一定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减重不是要剥夺享受食物的基本乐趣,在开具营养方案时,如果患者想要保留一周喝一杯奶茶的权利,也是可以的。”谈及减重门诊中遇到的患者“小要求”,陈繁笑着说。
避免脂肪囤积,运动也很重要。“肥胖人群尽量不要采用增加关节负担的运动,如跑步、登山,可以选择游泳等运动。”陈繁提醒,肥胖症患者的运动干预方案应以注重安全为原则,在运动风险评估(包括机械性损伤风险和运动诱发疾病风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BMI、体能、基础疾病和肥胖症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强度、方式、时间、总量,以及减重过程中的运动进阶,随访运动执行情况,并进行动态评估,适时根据心肺状况作出调整。
对症下药 中医减重按“证型”而治
科学减重有依据,中医减重有妙招。
《黄帝内经》将肥胖者分为脂人、膏人和肉人三型。膏人“纵腹垂腴”,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脂人全身脂肪分布均匀,骨骼偏小,形体肥胖但腹部不大;肉人以肌肉健壮为主,体形宽大,脂肪不多。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等,根据现有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和研究文献,肥胖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包括四种证型:脾虚湿阻证、胃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和脾肾阳虚证。
“从中医理论上来说,找准了肥胖症患者的证型,也就找准了胖的‘根源’。”陈繁说,不同证型的肥胖症患者症候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同,如脾虚湿阻证患者需健脾益气、渗利水湿,胃肠湿热证患者需清泄胃热、通腑泄浊,肝郁气滞证患者需疏肝解郁、行气化痰,脾肾阳虚证患者需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不同证型的患者可采用的药方和药膳都有差别。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肥胖症患者还可通过按摩穴位、中医食疗、中药泡脚等方法来减脂保健。
此外,对于针灸相关疗法,如电针疗法、温针疗法、耳穴贴压疗法、穴位埋针法、穴位埋线法,陈繁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采用,以充分发挥中医病证结合的治疗理念与治疗效果。
“减重时期可能会遇到免疫力下降的问题,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中医药膳来调理。”陈繁说,中医减重方法不仅适用于减重人群,如果普通人群想要进行体重管理、体质调养,也可以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群策群力 探索“肥胖多学科协作诊疗”
“之前那位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一下食谱。”“这边来了一位妊娠糖尿病的孕妇,麻烦过来会诊一下。”在采访过程中,陈繁电话不断,不同科室的医生都打来了需要“营养支持”的电话。“体重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陈繁解释。
南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擅长诊治各类不孕不育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肥胖的患者往往存在备孕困难的情况,在对此类患者进行管理之初,就要求他们减重。2021年,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参与了由南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牵头研究的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针刺联合埋线干预肥胖型痰湿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该课题联合多种干预方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能帮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缩短疗程,达到目标体重,进一步优化了治疗方案。
在参与内分泌科的会诊过程中,控制体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开具食谱、给出营养建议,让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的体重,能让其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
“不少市民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存在脂肪肝,他们去肝病科咨询后,会得到减重的建议。”陈繁告诉记者,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过重,对骨关节的负荷大大增加,容易引发关节磨损和损伤,也要及时减重,并谨慎选择运动方式。
延伸阅读
真的有人“喝水都胖”吗?
在社交平台上,常常看到网友自称“喝水都胖”,喝水真的会导致人体发胖吗?“水本身没有热量,不可能是因为喝水就变胖,这种情况应该是水肿,或是新陈代谢变慢后导致的脂肪囤积。”陈繁说,饮水过多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水肿,但很快就会被人体代谢。
“喝水都胖”往往指代吃很少也会发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易胖体质”人群身上。“易胖体质”与父母遗传、内分泌失调、基础代谢率低有关,如果此类人群想要减重,应该先明确“胖”的原因是什么,进行针对性处理,通过科学的方式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中年发福可“逆转”吗?
“40岁之后,真是不吃都胖。”社交平台上,常见中年网友们的“哀叹”。那么,中年发福真的存在吗?“无论男女,都存在中年发福的现象。”陈繁说,进入中年,男性、女性的荷尔蒙水平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更年期到来,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下降,脂肪易堆积于腹部;男性睾酮水平降低,肌肉流失加速,脂肪比例上升。此外,代谢下降,无法负担强度较高的运动,也使得脂肪更容易囤积。
要应对中年发福,可以积极监测体重及腰臀比,一旦“超标”,可采取高效有氧运动,结合饮食管理,尽快调整生活方式,对体重进行科学的管理。
“断碳”减肥法靠谱吗?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不少人应对这一节后烦恼的做法是“断碳”。在网络上颇为风行的“断碳”,指的是不吃主食的断绝碳水减肥法,其中提到的“碳水”实际上指碳水化合物。
“‘断碳’的减肥方法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陈繁解释,不科学的“断碳”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有些低体重的女性如果“断碳”,可能会导致血糖过低。部分人群长时间“断碳”,可能会造成大脑细胞葡萄糖供给不足,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
陈繁建议,想要健康地减肥,不是少吃或者吃主食,而是少吃添加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木酮糖、阿拉伯糖等)的食物,如面包、蛋糕、巧克力、可乐等。可以注意选择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比如水果、全麦食品、蛋类、肉类。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断碳”后,再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反弹的速度也会很快。减重是为了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科学减重,既“减”也要“健”。(李思敏 唐雯晖)
作者:本报记者 李思敏 通讯员 唐雯晖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