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春季情绪易“失控” 合理应对远离病痛
春季温度适宜时,可以通过户外瑜伽等健身运动调节情绪。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走出家门,享受美好春光的时节。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有关“春季是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各类精神疾病高发期”的说法也于近日登上社交平台讨论热榜。
对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春季易出现病情复发或症状加重的情况,病痛之苦让他们无心欣赏春日美景。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季节气候,还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呢?面对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找回拥抱春天的最佳状态呢?针对以上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林艺婷 制图)
精神疾病发生 受多种因素影响
民间有句俗语,叫“油菜黄,病人狂”,用于形容油菜花盛开的春季也是精神疾病高发的时节。“实际上,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医学调查明确指出精神疾病与季节变化有直接关系。”南平市第三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黄河介绍,从生理角度看,随着春季气温回升,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激素水平也会出现波动。这可能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使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从而增加精神疾病发生的风险。
人们喜爱春暖花开的晴好天气,因为此时可以让皮肤接受充足的日照,促进大脑多巴胺分泌,进而产生愉悦感。但春季也有天气变化无常的一面。在阴雨绵绵之际,气温和湿度的波动也会影响人体的舒适度,更容易使情绪调节出现异常。如果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此时可能会遇到病情加重的问题。
黄河提醒,春季精神疾病的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关注气候变化外,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原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近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黄河发现,一些春节前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节后又出现了精神状态波动的情况。经询问得知,此类患者最常见的病情反复原因是节假日期间睡眠、饮食不规律。“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病情控制极为不利。”黄河补充道,用药不规范也是导致病情反复的关键因素。部分患者因自我感觉状态良好,便自行减少用药量或服药次数,有的甚至擅自停药。殊不知,病情好转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自行停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反复,前功尽弃。此外,春节假期结束后,人们开始新一年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从放松到紧张的转变也容易诱发焦虑症。
“当精神疾病发生时,患者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遇到压力和负面情绪时,学会用科学的方式宣泄情绪。”黄河提醒,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患者家属要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切勿坐视不理,毕竟不药而愈的患者只是少数;要多留心患者的情绪变化,督促其按时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存在焦虑情绪 需及时调节干预
紧张、抑郁、悲伤……无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各种负面情绪都可能悄悄潜入心间。在象征希望、新生的春暖花开之时,焦虑情绪也会悄然滋生,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干预。
“焦虑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导致失眠、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还可能影响到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进入更年期后,受激素水平波动的影响,市民王女士出现情绪敏感、不稳定的情况,原本正常的睡眠被万千思绪打乱,躺在床上却难以入眠。长期睡眠不足让她的精神状态愈发低落,工作中时常出错,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医生告诫,如果不进行干预,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作息是缓解焦虑的基础。在医生的指导下,王女士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每天保证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此外,她在饮食均衡方面更加留心,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尽量少吃高糖、高脂肪食品,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我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工作效率提高,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缓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王女士说。
春季气温回暖,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多接触阳光对调节内分泌也有一定作用。如果想“打败”焦虑情绪,可以尝试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散步、慢跑、骑行等运动,呼吸新鲜空气。“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式。”瑜伽教练希刚介绍,“找一处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进行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可以播放轻音乐,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能迅速缓解紧张情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可以让身心彻底放松,排除杂念,释放压力。
春季温度适宜时,可以通过户外瑜伽等健身运动调节情绪。
记者在生活消费平台中搜索发现,不少瑜伽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瑜伽锻炼,新增设了心灵疗愈课程。这类课程融合冥想、呼吸练习,借助音乐、颂钵等工具,营造舒缓的氛围,引导学员排除外部的干扰和杂念,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释放身心压力。一方面,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参与者缓解日常工作、生活的紧张与焦虑,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员的心理韧性,提升抗压能力,使他们能以更平和、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与工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富玉认为,想保持心理健康,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很重要,例如通过向他人倾诉来释放焦虑情绪。“大家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或者通过电话聊天分享彼此的近况和感受,把内心的烦恼说出来,寻求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以减轻心理负担。”高富玉表示,如果担心隐私问题,可以通过写日记、网络微博或是与陌生网友交流,这同样有助于梳理情绪,减轻内心负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焦虑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林贞贞 文/摄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