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解说

2014-04-25 13:25:00 来源: 福建省科协网站 作者:

一、《科学素质纲要》产生的背景

制定科学素质纲要,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

(一)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也都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二)国内背景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形势发展需要,1999年11月,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建议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作出总体规划和系统安排,制定和实施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面向全体国民,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的超长期国家计划,以有效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通过50年的持续努力,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即2049年时,实现人人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

从那时以来的几年里,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来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些重大部署和举措为《科学素质纲要》孕育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提高公民素质的明确目标任务。以后相继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把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总的指导方针,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次是科普法的颁布实施,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明确提出了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规定了社会各界

的责任。

第三是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作为重要政策和措施纳入其中。

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从2003年起正式启动了制定工作。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二、《科学素质纲要》的颁布实施重要意义

《科学素质纲要》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对公民个人的意义

科学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素质的核心,是每位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公民个人科学素质,就是满足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处理实际的参与公共事务能力,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从求职谋生来说,在现代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高度知识化和技术化的情况下,不论是生存就业还是谋取发展,都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先科技方法和技能。

从提升生活质量来看,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后,人们日益关注健康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崇尚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才能不迷信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怀疑、勇于创新,提高识别和抵制愚昧迷信、伪科学的能力;才能提升精神境界,自觉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国家的意义

通过广大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培育千百万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奠定扎实基础,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四个主要目标之一。广大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是小康社会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7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有关资料,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解决这些问题一靠科学技术进步,二靠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更记有根本性和紧迫性。

3、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才能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作为基础。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广大公众群体,没有鼓励创新、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就不会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自主创新就失去了源泉和动力。只有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使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努力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切实保证。

4、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公共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社会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社会中,各种公共政策议题几乎都涉及科学技术。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对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程度。公民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才能充分理解各项政策法规的内容和意义,自觉地参与制定和执行。较高的科学素质的公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政策法规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增强其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科学地调整、平衡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三、概念和观点解读

1.关于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纲要》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为前言、方针和目标、主要行动、基础工程、保障条件,组织实施。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我国公民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科学素质纷繁定义的基础上,我国政府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对科学素质内涵作出的界定。

首先,它肯定了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它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即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关于四“科”,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二条关于该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的精神,转换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相应要求。

可以看出,对这四“科”以及两个能力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对科学技术知识用了“了解”,而且还加上了“必要的”这么一个限制性修饰词,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技术知识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公民如果不能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就无从谈起其余三“科”和应用四“科”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知识“爆炸”的实际,公民不可能了解这方面过多的内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中属于价值层面的要素,尤其是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对于公民科学素质的形成和提高都处于关键的和“灵魂”的重要位置,一个人即使具有较多的科学技术知识,但不一定就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甚至仍有可能对“法轮功”邪教产生痴迷。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虽然十分重要,需要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中充分关注,但对全体公民而言,在短短的“十一五”期间甚或到2020年的15年时间里又难以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分别采用了“树立”和“崇尚”的具体要求。科学方法和应用四“科”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归宿,对于全体公民来说,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体现到他们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参与公共事务中能够具备正确的方法和必要的能力,所以对科学方法提出了“掌握”的要求,但在方法前面加上了“基本的”这样一个限制词;对应用四“科”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出了“具有”的要求,同时在能力前面又加上了限制词“一定的”。总之,对“四‘科’两能力”的要求,既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标准,又从我国国情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阶段性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公民个人和国家社会的两个层面阐明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科学文化素质中,人们比较强调公民的文化素质,现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成年人文盲率下降到很小比例,在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焦点的新世纪,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或者说扫除“科盲”的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也是广大公民适应新时代生存竞争形势、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

2.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这段话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进一步说明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五方面的状况,在中国科协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近年来多次开展的调查中,都获得了大量翔实数据的印证。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国际比较。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低于发达国家。根据国际现行的测度方法进行调查,2003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为1.98%,而美国2000年这一比例为17%。

二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比较。2003年的调查显示,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

三是劳动适龄人口与在校学生科学素质比较,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在各类人群中遥遥领先,专业技术人员次之,而服务性工作人员、工交企业工人和城镇待业人员则相距甚远。

四是公民对四“科”的了解把握程度比较。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

五是一些有悖于科学素质行为的流行程度。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这样,文件中这段话的结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就绝不是空穴来风、耸人听闻,而是具有强烈现实性、针对性、紧迫性的一种警号,说明《科学素质纲要》出台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3.关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广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团体面向公众开展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对提高全民特别是大批没有完整接受基础教育的劳动者的科学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类大众传媒开展的科学技术传播,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也存在严重不足和问题,同时三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影响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效益和效率。《科学素质纲要》指出,我国“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学技术普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说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不尽人意,有关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4.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意义。

制定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借鉴发达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出长期规划(如美国的2061计划)的做法,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加以有效统筹、整合和集成,促进相互配合提高,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效率,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科学素质纲要》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阶段性计划,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举措。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针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缺乏规划和计划,存在不协调现象。现在,《科学素质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规划和部署,弥补了这一缺陷,必将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使全民族素质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作为基础和支撑,有效克服科学素质低下的瓶颈制约,打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只有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培养出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内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质,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一项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它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都来参与和推动,相互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具有明确目标、方针、计划的一种社会行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纲要中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有关的部门、单位、团体的积极参与,发挥作用,绝不能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某一个或某两个方面等同起来,这样就有违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初衷。最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广大公民是制定、实施这一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一定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置于重要位置。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公共服务,使全体公民共享科学技术成果的恩惠,必将有力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关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方针。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是考虑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政府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中负有领导和推动的责任,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纲要实施。社会各界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是考虑到公民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首先,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广大公民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次,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固然离不开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有关的部门、单位和团体的努力,但也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

“提升素质”,是强调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是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强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6.关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目标。

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紧当前。因此,《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应在“十一五”期间,提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到2010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进行展望。这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安排部署也是相吻合的。

《科学素质纲要》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到2020年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政府推动、面向全民的社会工程。当前,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明显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不足等突出矛盾,把解决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最重要、影响最大、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问题作为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而不能面面俱到。因此,《科学素质纲要》“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

——内容方面的重点。鉴于科学发展观对今后国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把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科学素质内容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内容上的重点。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人群方面的重点。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面向全体公民,但从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基础建设方面的重点。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把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建设的重点,促使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7.关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不仅对实现《科学素质纲要》目标有重要意义,更是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推进校内外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整合。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主渠道是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和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对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科学素质纲要》除了对中小学科学教育,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学技术普及和传播分别提出任务和措施外,还提出“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在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中提出“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等,这都将有力推进整合全社会资源加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

——特别关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行动的“任务”中,单独列出一条强调“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措施”中,不但针对农村中小学生提出“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还特别针对辍学的和已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未继续就学的未成年人,提出“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这都将有助于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平普惠,对实现《科学素质纲要》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社区和家庭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提出“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等新鲜理念和举措。

8.关于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农民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多年影响,广大农民享受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要按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开展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这一行动的特点和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实用技术与提高科学素质结合起来;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全社会综合优势,搭建多种服务平台,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科普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根据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

——关注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9.关于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科普工作一直将重点对象放在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科学素质纲要》将城镇劳动人口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之一,具有时代新意。这一行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将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城镇劳动人口担负着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任,《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以提高城镇劳动人口各种能力为重点。城镇劳动人口量大面广,职业特点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存在很大差别。《科学素质纲要》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进城务工人员以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为重点,失业人员以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重点,分别就提高科学素质作出了安排。

——调动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两个积极性。调动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的积极性,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对提高自身科学素质进行自我投资。

10.关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将领导干部作为科普工作重点对象之一。《科学素质纲要》除继续将领导干部作为重点人群,还新增加了公务员与领导干部一起作为重点人群之一。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公务员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考虑到国有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不具备公务员的身份,因此有必要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合起来作为一个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执政、科学管理,对全体公民提高科学素质也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多方影响。目前我国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排在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和办事人员之后,亟需尽快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这一行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人群,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科学决策、科学执政和科学管理。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科学执政、科学管理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

——以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公务员管理能力为重点。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与建设学习型机关结合起来,与党抓干部和公务员录用结合起来,将提高科学素质落实到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建设上。

11.关于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建设与整合。科学教育与培训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至关重要,其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材教法和教学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而且分散于不同部门、单位、团体。《科学素质纲要》从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高度,提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教材教法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措施,必将有力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发展。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12.关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调推进科普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目前,我国不仅科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城乡之间的严重失衡。《科学素质纲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必将有力促进科普作品和信息等资源的公平共享。

——采取有效措施,繁荣科普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切实推进科普资源共享。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十一五”期间,入库总信息量达到100万条。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13.关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强调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众传媒虽然是广大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来说,还存在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科学素质纲要》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高度,强调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加大力度,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14.关于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突出社会公益性,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15.关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保障条件。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包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等。

——加强资金保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

——改进人才保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16.关于《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业绩考核。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转自福建省科协网站)


[责任编辑:陈泽宇]
深度报道 |热点专题
焦点图片 | 速览天下
本网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