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精准扶贫,旨在把握当地的综合态势,瞄准当地的发展生产的品牌,将标尺定在有“造血”功能的项目上。精准扶贫,又有资金扶贫、资源扶贫和科技扶贫,给扶贫对象增加财源,打造一条符合当地农民发展生产的致富路。
武夷山市老科协农村科技服务团,是一支由14位农业战线退休科技老专家组成,他们打着无偿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科技服务旗号,15年来在武夷山市中央苏区红土地为农民“定期办科技培训班”、“手把手帮助择选良种”、“面对面进行科技传授”、“现场开展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服务,帮助千余户农民专业户(5千多人口),其中有60%人口脱贫致富,有40%人口富上加富,被广大农民专业户称是无私奉献余热的“花甲团”。在2013年省地表彰先进人物的金榜上,老团长童进礼被评为“南平市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人物,现任团长林颐瑞被福建省关工委授予“全省关工委先进个人”称号。
这两位团长同年获此殊荣,主要是彰显他们领导的“花甲团”,在精准科技扶持种葡萄采取“三步曲”,使武夷山市葡萄生产的亩数,从零亩发展到2150亩,产值达到2500余万元。现将这个具有创新性、指导性、推动性、实效性的“三步曲”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第一步曲 从一户种葡萄发展到一个村种葡萄。在2000年之前,武夷山市还没有种葡萄的农民专业户。2001年, 武夷山市兴田镇南岸村农民专业户张金龙,看到报纸介绍外地靠种葡萄走上致富路的报道,他心动拨通武夷山市关工委农村科技服务团童进礼团长的电话,提出帮助他种葡萄的要求……。童进礼接到电话,立即会同服务团果树老专家吴大燊赶到张金龙家,一边询问张金龙计划种葡萄的想法,一边查看他家农地的土质状况,双方形成共识,张金龙第二天就动工整理土地、搭建葡萄架,科技服务团四处帮助联系引进“藤稔”、“板田胜宝”、“高妻”和“金峰”四种葡萄良种,在种植技术上以打品牌为目标,跟踪服务半年。张金龙2001年试种八亩葡萄成功,建立了第一个葡萄种植基地,既填补了武夷山市农民专业户种植葡萄的空白,又为精准科技扶持种葡萄“三步曲”开了好局。
南岸村在张金龙的带动下,第一批发展3户种葡萄,随后普及到10多户种葡萄,面积20多亩,产值在百万余元,实现了一户带动一村种葡萄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步曲 从一个村种葡萄发展到一个乡(镇)种葡萄。南岸村是兴田镇的一个行政村。在这步曲中,这个科技服务团14位老专家齐上阵,帮助该镇把好“五个关”(即选种关、栽培关、防病关、质量关和推介关),把南岸村葡萄基地的典型,迅速扩大到该镇的南源岭村、兴田村、仙店村、南树村、黄土村、西郊村、城村村等七个行政村,有葡萄种植户120多户,面积400多亩,品种12个,产量150万斤,产值达600多万元,体现一个村带动一个乡(镇)种葡萄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步曲 从一个乡(镇)种葡萄发展到七个乡(镇)种葡萄。兴田镇是武夷山市的历史大镇,这两位新老团长在兴田镇取得种葡萄经验后,便把扩大种葡萄的奋斗目标,描准到有种植葡萄条件的武夷、星村、五夫、吴屯、崇安、新丰、洋庄等七个乡(镇、街道)和21个行政村。在做法上加大“五个”扶持力度:一是兴办葡萄专业生产合作社12个。二是邀请省地葡萄协会专家到武夷山葡萄基地现场指导10多次。三是组织葡萄专业户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取经13次。四是选送6个优质葡萄参加省农业厅举办的葡萄评审监定会。五是多次协助葡萄生产合作社在网络销介葡萄。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夷山市老科协农村科技服务团,采取“三步曲”精准科技扶持种葡萄,经过10多年的打拼和探索,到2014年全市种葡萄专业户发展到212户,葡萄面积2150亩,总产量达到了322.5万公斤,总产值达1935万元。与此同时,还建立六个葡萄示范基地,五个葡萄旅游观光园,其中“巨峰”、“美人指”、“夏黑”等葡萄品种获南平地区葡萄品牌的金奖和优质奖;“甬优一号”和“醉金香”两个葡萄品种,被评为2013年全省葡萄优质果综合金奖和铜奖。如今的武夷山市的葡萄基地,已形成一种新的品牌、一种新的产业、一种新的基地,出现在闽北中央苏区的红土地上。
武夷山市老科协农村科技服务团 张金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