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革命武装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地位

2018-01-04 16:53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

    闽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创建于1929年10月,是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建军宗旨和建军原则建立的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武装组织。本文就闽北革命武装的发展历程分四个阶段介绍,以飨读者。

    建立工农红军阶段的闽北革命武装

    1928年4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指引下,闽北崇安(今武夷山市)首先建立了民众会(后改为民众队),是闽北革命武装的雏形,共有16支民众队伍2000余人,500多支枪。这16支民众队,在闽赣边举行的闽北一系列农民武装暴动中形成武装割据的局面,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使闽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时期。

    1929年4月,中共崇安县委决定在上梅暴动中产生的“民众局”改为“红军局”,以统率闽北各地民众队武装,并将分布在闽赣边的16支民众队整编为红军团。10月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团长陈耿,下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不久发展到12个连,1500多人,700多支枪。它是闽北革命根据地诞生的第一支工农红军正规团。该团在创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斗争中,以连为单位,攻村占镇,全面出击,占领了崇安大部、建阳北部、浦城南部及江西的铅山、广丰、上饶南部边界的大部分乡镇。到1930午5月,闽北建立了18个区苏、234个乡(村)苏,拥有20多万人口,并形成了以崇安为中心的苏区。

    1930年7月,在崇安星村以船工、纸工为主体,成立了300多人的红军教导团,陈耿兼任团长。这期间,党中央决定将闽北、赣东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建红十军。闽北苏区隶属赣东北省领导。10月,这两个红军团从崇安开赴赣东北苏区,编入红十军劲旅的一部分。

    闽北红军主力开赴赣东北苏区后,闽北苏区只保留崇安赤警营2个连、浦(城)崇(安)区游击队、建阳独营、松溪武装连等少数武装,总兵力500人左右。

    建立军分区阶段的闽北革命武装

    1930年12月,赣东北苏区贯彻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缩编红十军,组建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谢春钱,后为黄立贵,全团300多人,于1931年1月派回闽北作战。该团在收复闽北苏区土地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革命局势获得全面转机的时刻,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在崇安的坑口成立。1932年11月撤销分区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为闽北革命武装力量最高指挥机关。闽北军分区司令员职务,先后由薛子正、李德胜、吴先喜担任,政委由黄道担任。

    这期间,闽北各地革命武装队伍迅速壮大。经中共闽北分区委决定,由闽北红军独立团扩建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4个独立团、1个纵队,2000余人;另组建闽北军事政治教导大队,又称彭杨军校及各县地方武装有21个红军独立团(营)和游击队,共5000多人。闽北革命武装力量进入兴旺时期。

    1933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将闽北苏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划归中央苏区的闽赣省领导。7月,闽赣省调闽北红军独立师到江西黎川,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第二十一师五十八团。闽北红军独立师升格为中央苏区主力红军,这是闽北红军独立师对建立中央苏区工农红军的贡献。与此同时,闽北红军300多人响应中央局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开赴江西黎川参加组编少共国际师。这批闽北红军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中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这期间,经过闽北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坚强战斗和英勇捍卫,一是实现了崇安全境的苏维埃化;二是闽北苏区迅速发展,从原有7个县苏扩大到包括江西、浙江、闽东边界在内的21个县苏;三是闽北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进入鼎盛时期。

    但革命道路是曲折的,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重兵,对闽北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围攻。1935年1月,随着闽北苏区党政军机关退出首府大安,开始进入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这种政治与军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闽北分区委果断作出关于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体制,军分区和各县武装力量均归同级党委直接领导。这时,闽北分区革命武装经过调整、充实共有:(一)1935年2月重建闽北独入师,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下辖4个独立团、1个纵队;(二)1935年2月后,分布在闽赣边、闽浙边地方武装有12个独立团(营)。这种从武装力量的布局和军事策略上的转变与加强,为取得三年游击战争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保证。

    建立4个军分区阶段的闽北革命武装

    1936年初,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形势开始好转。4月,闽北和闽东党政领导人黄道、叶飞在政和县仰头村举行会谈,就成立闽赣省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黄道于6月在崇安县的岚谷宣布成立闽赣省委、省军区,原闽北军分区自行终止。闽赣省军区下设4个军分区,管辖各县地方革命武装。

    这期间,仍保留闽北独立师建制,师长黄立贵,政委先为吴先喜,后为曾镜冰,下辖的4个独立团改为4个纵队,还有政(和)屏(南)游击队、寿(宁)政(和)庆(元)独立营、龙(泉)浦(城)游击队、江(山)浦(城)游击队4支隶属闽东特委和浙西南特委领导的闽北革命武装。

    闽北这支1500多的红军和游击队在经过三年游击战争艰苦环境的锤炼和考验,于1938年2月开赴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这个团在皖南抗日前线,创立了“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辉煌战迹;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为保卫新四军军部,大多数指战员为国捐躯。这是闽北革命武装继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在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谱写的又一曲壮丽篇章。

    建立游击纵队阶段的闽北革命武装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决定撤销闽赣省委,成立闽浙赣特委。原属闽北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武装,统归闽浙赣特委领导。6月,闽浙赣特委(即闽北)和闽东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省委机关仍设在崇安县坑口的村头村。

    这期间,为开辟闽北基本地区工作,为反抗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的军事围攻,以闽北保留的少数武装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了一批地方革命武装组织:(一)闽北游击队,队长何天福,政委程胜福,下辖3个班;(二)建松政游击队,队长叶风顺,下辖4个班;(三)王助支队,队长郑荣堂,指导员宣金堂,下辖3个班;(四)寿(宁)政(和)庆(元)独立营,营长范江富。

    这4支革命武装保卫福建省委机关安全,保护闽北基本地区群众利益,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反磨擦斗争,开辟游击新区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闽北基本地区顺利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称闽浙赣省委,各地特委改建地委,各地游击队改建为游击纵队,以迎接闽北解放。

    这期间,全国解放战争处于全面胜利的阶段。闽北游击纵队在王文波率领下,进入闽赣边活动,攻村占镇,消灭敌人,取得了夺取国民党崇安县洋庄乡公所,解放上饶、广丰两座城池的重大战绩;闽浙边游击纵队,在闽浙边地区也取得许多有影响的战绩,为南下大军挺进闽北扫清了道路。

    1949年5月5日,闽北游击纵队司令员王文波在上饶县花厅镇与秦基伟军长率领的二野四兵团十五军会师。8日,闽北游击纵队分三路,每个分队配合南下大军的一个团,分别从上饶的花厅、铁山和沿上饶的公路三个方向进军崇安。9月夜间,从上饶花厅出发的第一路大军率先攻进崇安县城,宣布崇安解放。这是南下大军解放福建第一城,它对全闽北乃至福建的解放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接着,南下大军在闽北游击纵队配合下,闽北各县相继宣告解放。随后闽北各地游击纵队先后被改编为各县县大队,继续担负起剿匪、治安等新的使命。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