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2018-01-04 18:04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范永光

    闽北老区政和县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赣省的管辖区域之一,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政和县苏区文化底蕴丰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期中央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善于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加大苏区革命历史研究力度,深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彰显政和苏区风采,助力政和县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潜在优势

    一、政和县有无比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央苏区鼎盛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早在1928年底,政和县就在建(瓯)松(溪)政(和)边区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1933年6月,建松政苏区党组织划归闽北分区委领导,政和苏区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1933年8月,中央主力红军一部攻占解放了政和县城;1934年7月,政和苏区在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58团转战闽浙边的推动下进入大发展阶段,成为建松政苏区的大本营。罗炳辉、粟裕、黄道、叶飞、黄立贵、饶守坤、陈贵芳等革命先驱和老领导、老红军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

    二、人民群众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为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政和县共有3100多人为支援革命而被杀或饥饿、疾病死亡,2100多人被捕或被迫逃亡,灭绝户720户,103个村庄被毁灭,全县烈军属合计数达989户。在坚持艰苦卓绝三年游击战争中,政和县境内三块革命根据地共有500多名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5、6团北上抗日。政和是名符其实的“红旗不倒”老区县。

    三、保存有非常丰富的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一些重要旧址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政和县红色遗产资源几乎涵盖了所有资源类型,其中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3个、革命历史人物故居和革命纪念设施8个;在现遗址中被列为省市级爱国主义、党史教育基地4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党员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基地10多处。这些革命遗址因为涉及中共党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影响深远,又因其所处区位便于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

    四、拥有形式多样的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地方党史资料库。如“黄立贵三次攻克东平镇”、“叶飞订盟仰头村”、“饶守坤宝岱结盟大刀会”等红军故事和民间传说,还有《送郎当红军》、《工农自己的队伍》、《劝夫革命曲》等大量苏区流行民谣和歌曲。改革开放以来,编纂出版了《政和县党史资料》(12辑)、《政和县组织史资料》、《政和革命史》、《闽北有个陈牯佬》等各类党史书刊,征集到叶飞、饶守坤、范式人、左丰美、陈贵芳、龙跃、张文碧等老领导的回忆文稿、题词等,拍摄制作了8集电视连续剧《南天风雷》和缅怀政和苏区光荣历史的电视专题片《热血注春秋》。

    此外,政和县作为多任福建省主要领导挂点的重点老区贫困县,保留有大批现任中央领导人在老区扶贫扶建的珍贵史料。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和县被认定为福建省26个重点老区县之一,并被确定为全省16个重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时任福建省主要领导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贾庆林、习近平、贺国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都先后挂点过政和扶贫扶建工作,并保留下在政和的有关题词、调研、座谈及媒体报道的文字、图片、录像(音)等资料,这也是政和乃至福建老区扶贫发展弥足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源。

    存在问题

    一、党史研究力量弱化。近年来政和县抓住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苏区史研究考证取得显著成果,但因专业力量不足,很难承担系统党史研究、党史教育、党史宣传的艰难任务。

    二、红色文化深挖不够。对革命旧址遗迹缺乏有效管理保护机制,部分遗址急需修缮恢复原貌,全县重点革命旧址普遍缺乏原始资料及革命文物;政和县红色文化景点规模大小不一,且点多面广,需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开发。

    三、红色宣传力度不大。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不了解政和县的苏区光荣革命历史,不知道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

    四、思想认识相对滞后。建设红色文化涉及党史研究、旧址保护、教育基地、旅游开发、红色文艺、老革命及其后代的联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解决“能不能搞红色文化建设”,“要不要搞红色文化建设”,“政和县搞红色有没有条件,有没有价值”等理念。

    几点建议

    一、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开发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一是挂牌保护。对党史部门普查确认的革命旧址遗迹,要视其保存现状进行维护、修缮、重建和恢复原貌(或情景),重要的革命旧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统一进行命名挂牌。二是开发利用。在原有8个省市县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基础上,增加政和县农协会代表大会、中央红十二军休整地、中央红军58团团部驻地、新四军三支队6团北上抗日驻地、建松政苏区太平隘保卫战、中共寿政庆中心县委、陈贵芳故居等一批新发掘的革命旧址为县级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围绕构建“两山两区两线”旅游格局,谋划推出红色乡村、红色景区、红色登山、红色踏青四大红色主题精品游。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旅游开发资金,着力打造有品位、高质量的政和红色旅游品牌。

     二、突出抓好内容建设,扎实推进苏区革命史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一是整合全县革命遗址普查资料,编辑出版《政和县革命旧址遗迹名录》或《政和红色之旅导游词》资料,详细介绍政和县革命遗址及其相关的红色故事;二是加强对苏区党史人物的研究,编写《政和红色英雄谱》,再现革命先烈的传奇人生;三是运用申苏工作中查找到的大量考据史料,着手《福建中央苏区纵横》(政和卷)文献资料收集;四是积极鼓励创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以红色为主题的歌曲、小说、短剧、版画等一批文艺作品。此外,开发利用好政和县的红色文化资源,还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朱子文化、道教文化、茶竹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抓好活动建设,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开展“观革命旧址,抒爱国情怀”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参观访问革命事件发生地、革命旧址,回顾苏区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爱乡热情;二是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请离退休老干部、苏区史专家或熟悉政和苏区革命史的人员讲授政和县革命历史;三是在全县青年和学生中开展“红色情怀”、“红色记忆”革命故事演讲赛。此外,每年的社区(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活动,也要突出以红色文化的主题;在每年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中,也应增加红色文化项目的内容。

    四、突出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确立苏区红色文化大县的定位。政和县抓红色品牌文化要打好“六张牌”:即中央苏区县、建松政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闽北闽东红军会师与洞宫山联席会、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重要起源地、闽浙边区游击根据地中心、闽北著名游击队领导人陈贵芳故乡。突出“三抓”:一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党史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为壮大党史事业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人员和经费保障;其次要培育民间文艺人才和培养导游解说人才队伍,以适应打造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需要。二是抓好对内对外宣传。在政和有线电视台、政和资讯等媒体,介绍革命旧址、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等,使人民群众了解红色政和、激发红色情怀。三是抓好红色文化大县定位。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转为建设“文化强县”的实际行动,明确政和县作为苏区红色文化大县的定位,确立红色政和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红色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彰显政和苏区风采,助推政和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共政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永光)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