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洋庄乡西际村的红色磨石坑

2018-01-04 18:04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汪东峰

    磨石坑是武夷山洋庄乡西际村的一个老区基点村,坐落在海拔780米的高山上。翻阅武夷山革命史,磨石坑在闽北苏区有着耀眼的光辉亮点:闽北苏区铅印厂,印刷过苏区货币。每当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看到苏区货币时,就想到磨石坑。有鉴于此,有个挥之不去的梦想常在我的脑海里梦回牵绕,总想去磨石坑看看,让磨石坑的红色基因发出应有的光芒。

    前不久,我们几个党史业余爱好者在市区水电大楼集中,乘车去磨石坑,约半个小时,就到了赤石铺。开车的西际村书记杨万春说:“过了赤石铺绕过弯,就是去磨石坑的山路。前几年,去磨石坑的路如同去沙渠洋一样,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车辆难以通行。去年在双百联动挂点单位武夷山市政协的牵头下,召集有关单位现场协调办公,终于完成赤石铺到磨石坑的道路硬化,为民办了一件实事。”

    汽车在山间蜿蜒曲折的道路上行驶。山沟的溪水为我们唱起欢迎的歌声,山顶的白云为我们跳起飘移的脚步,我们的心情顿感舒畅,随着溪水和白云的节奏不知不觉地到了磨石坑。

    走进磨石坑,全是石头铺设的巷道,与别的村庄不同的是巷道护坡都有排水涵洞口。村民说,春夏两季,雨水众多,山上常下起磅礴大雨,积起的雨水都是从排水涵洞口流向村边的小溪,保护村庄的民房不被雨水冲垮,是一个很好的排水系统。

    村中的房子依地势而建,忽高忽低,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巷道全是用麻石铺设的,不是河卵石或其它石头。我问村中被称为“博士”的年轻人黄国宾,黄国宾戴着一副金丝镀边眼镜,他说:“磨石坑清一色姓黄,黄氏第122世黄福成从江西迁移过来,与西际的地源,小浆的东头是同一个先祖,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磨石坑的山头盛产麻石,麻石很适合做石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豆腐的磨,山顶最高的一幢房子里有一个古石磨,等一下不妨去看看。”

    村庄顶端有一幢大古宅,大门是用条块麻石架上去,进门有一个院子,然后是正房。我们的眼光聚焦在院子里的石磨,看上去石磨形体较大。黄国宾又说:“听上一代老人家讲,周边村庄百姓使用的石磨都是磨石坑打造售卖的,也许祖上是一个豆腐制作行家,到了磨石坑,看到麻石是制作石磨的好材料,成了迁居扎根落户的理由。”印证了磨石坑村名的来历。

    随后,我们来到磨石坑6号房,杨万春书记告诉我们:“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闽北苏区铅印厂,印制过闽北区纸币。”听之一说,大家为之一振,达到了今天寻访的目的。

    由于房主人常年居住在市区,铁将军把锁大门,遗憾的是不能进去感受当年的苏区货币印制场景。我们只能从门缝往里瞧。

    1931年下半年,闽北苏区得到日益巩固,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货币作为贸易流通支付手段。赣东北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选址磨石坑建立货币印铸机构——磨石坑铅印厂,印制苏区纸币,也称银元票、银行卷。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的四种。1932年3月,还印制过票面为50元和100元的兑换票。那时铅印的模版是石质的,麻石坚硬,不易脆裂、磨损、分化。磨石坑铅币厂存在三年半时间,直至1935年1月,闽北苏区陷落,转入三年游击战争,闽北银行停止印制与发行苏区纸币,磨石坑铅印厂才结束历史使命。1982年10月,由央行金融所、财政部财研所共同编写、出版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有着详细的记载。

    磨石坑铅印厂及其印制的苏区纸币不但在闽北苏区货币史上有着重要的金融地位,在闽浙赣甚至在全国革命金融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对于支持革命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金融事业、促进生产贸易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革命金融货币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寻访到铅印厂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我们要加以保护,大力宣传,服务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汪东峰)

(责任编辑:姚心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