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地 三十年坚守

2018-02-05 16:00:00 来源: 南平市葡萄协会 作者:林金树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至于是平淡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这都是由个人决定的。有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获得了诸多荣誉,赢得了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而有的人则是默默无闻,只求安安稳稳,对工作也是得过且过抱着应付的态度。教授级高级谢福鑫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和认真负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让平凡的岗位、普通的工作显得极为不普通。三十年如一日,一个人默默坚守葡萄基地寂寞又单调。谢福鑫人老心不老,毕生孜孜不倦于农业科技事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大家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

2003年6月,老谢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领退休工资,但老谢不认为自己已经退休,老谢说:“共产党员有晚年无享年。共产党员活着一天,就要为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谢福鑫退休后,他依然是闽北二万六千平方公里大地上的一头‘老耕牛’,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生命不息,耕耘不止。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他仍然坚守在葡萄基地上。现在谢福鑫退休15年了,他依然把拥有干不完的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荣幸,他决心要用生命的炽热,再迈向葡萄产业的新征程要象春蚕吐尽最后一寸丝,象蜡烛熬尽最后一滴油,象耕牛劳作到最后一息。谢福鑫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深沉的爱,见过谢福鑫的人,无一不为他那种全身心扑在葡萄事业上、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精神所折服,在谢福鑫身边工作的人,无一不被他的真情所感染。谢福鑫还十分动情地对家人说:“当我有一天闭上双眼,躺倒在葡萄基地的时候,就算我享尽了人生、工作的乐趣,可以欣慰地永远休息了”。

谢福鑫是个大忙人,他不是哪几天忙,而且是天天、年年,三十年如一日一直忙,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挑起了更重的担子。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艰难曲折的。也面对许多压力,他都能向党和国家、组织和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谢福鑫身上承载着责任和信任的同时,他的足迹踏遍闽北农村大地。奔波农业、农村第一线,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多方收集葡萄信息,经常深入农业、农村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跟谢福鑫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虚心的人,非常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见,并能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支持他们的工作。谢福鑫奔波在农户的葡萄园,随时随地给农民作技术示范和培训,普及种植葡萄的科学知识。谢福鑫推广葡萄生产技术,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有时谢福鑫下地指导,碰到种植户不在现场,但葡萄果园管理又有技术不到位的地方,老谢就用防水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挂在果树枝头上并留下自己联系电话。这种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的形式,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他将田间地头作为他的办公场所,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到田间大棚下传授葡萄管理技术,与果农一起研究葡萄种植技术,帮助解决葡萄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30年来,他亲自举办各类葡萄科普讲座、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果农11000多人次。葡萄基地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160多个葡萄新品种,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葡萄品种试验园,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谢福鑫总是起早贪黑,仔细观察各种葡萄的长势、开花、结果及病虫害防治、产量、产值等,并逐一认真记录下来,以便对各个品种进行科学管理和理论研究,认真总结探索160多个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借助武夷葡萄农艺大观园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积极向葡萄种植户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推介适合闽北种植优良品种。南平市葡萄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亩,产量8万多吨,产值6亿多元的可喜成就。闽北已成了全国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大大提升了闽北葡萄的知名度。葡萄种植示范村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人均增收5千元。谢福鑫走村串户的事例不胜枚举!的确,农村是他的广阔天地,农民是他的忠实听众,这位心系“三农”的老人,已经在山沟地头间走成农民心中一盏科技致富的明灯!(林金树)

[责任编辑:陈雨薇]
深度报道 |热点专题
焦点图片 | 速览天下
本网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