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书写精彩“奉献史”——访建阳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高建华

2018-04-17 09:42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高建华在查看患儿影像检查结果

    7位医生,需要应对每年住院3000多人次,门诊五万多人次的任务量。这是建阳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高建华所在科室面临的工作量。

    从1991年从业至今,高建华主任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已有28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儿科发展处低谷状态,原建阳市立医院儿科与急诊科合并,自2003年恢复儿科,再到二胎时代儿科医务人员的“供不应求”,高主任见证了儿科的兴衰。今年,首次作为福建省人大代表,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高建华以“关于重视闽北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的建议”为题,展开了省两会期间有关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讨论。

    “以我们医院为例,儿科人手要充足,医生至少要在15人以上。”高建华说,儿科负责急诊、门诊、住院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四个“摊子”之下,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在超负荷运作,为此,有的医生即便胸骨骨折了还在坚持医疗。

    高建华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推开,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工作强度大,而且由于孩子身体发育不成熟,又不会准确表达,诊断风险高,因此要招到留得住的儿科医生实属不易。”高主任说,培养一名儿科医生不易,本科5年,规培3年,还要在医院锻炼很久才能胜任独立接诊等各项工作,一名儿科医生至少要花10年培养。

    而闽北的医疗队伍不稳定,尤其儿科影响较大,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儿科发展,但现实中医疗水平差异、技术平台建设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且经济收入的反差,使得闽北儿科医生缺口紧张状况未有明显改观。

    高建华认为,改善儿科“生存环境”,首先应该提高儿科医生待遇,重点加强产科、儿科、精神卫生等人才建设,实行倾斜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政策。继续实施定向培养“本土化、直通车”大专学历医学人员培养项目。并给予相关政策补贴医生。其次要大力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并开放基层诊所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让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换回合理的报酬。第三应充分发挥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龙头作用,提升学科办学水平,立足培养本土人才,从根本上解决闽北基层医生短缺。最后,医疗技术水平也是人才能否留得住的主要问题,基层医院的儿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首先应立足于基层的需要,加大对基层和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

    “人才的成长是环环相扣的。”高建华说,闽北地区医疗环境相对落后,为了满足建阳地区当地群众对儿科的需求,建阳第一医院出台了政策,比如职称评定上对儿科有倾斜,绩效考核时又倾斜,儿科科室内部加强对年轻医师人文关怀,技术上让年轻医师们更好地成长,在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基本满足建阳地区的需求。

    生于建阳,长于建阳,如今已为建阳人民服务28年的时间,高建华主任用自身的经历书写出一部“奉献史”。“建阳一方水土养育着我,我要尽可能地满足一方的需求。”高建华说,在不同医院工作获得的成就感是不同的,但是在家乡医院服务的成就感却让人觉得特别踏实。

    脚踏实地在基层,兢兢业业为普通大众服务,这便是高建华扎根基层工作的坚强精神支柱。

    ☉李思敏 谢富珠

(责任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