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魂脉”、“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4-06-04 11:48:33 来源: 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党校 作者:魏琪

大武夷新闻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方面。做好“两个结合”,需要始终坚守两个“脉”,即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一、“两个结合”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空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而是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就是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坚决反对把他的思想永恒化、非历史化,反对把他的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概述变成不顾历史条件的“一般发展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两个结合”观点,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以决议的形式对这种表述加以明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两个结合”这一理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体来说,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更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魂脉,即思想文化的灵魂、核心和命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灵魂。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国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行进过程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炼新的理论观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根脉,即思想文化的根本、源泉和血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赓续中华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文化前提。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还要做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结合。

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有这么一段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2021年,新版《概论》在这个版本基础上就做了创新性调整。这段文字其实就调整第一句的后半句。新版调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里为什么调整成“两个结合”呢?

普遍理解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的集中体现,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等烩炙人口的传统金句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深入骨髓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这种提法与文化自信相关联。近代史时期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旧中国孱弱,一直处于被侮辱被凌虐的状态,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打击。当时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仁人志士们,尝试引用多种思潮指导革命均告失败,均没能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就使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某些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本国的文明与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四大文明古国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文明不断代国家,也就咱们中国灿烂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对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我们通过弘扬国学,能够发现并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更好地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一种文明自信,在世界文明面前展示文化自信的一种态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不是危言耸听,一直以来,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对于世界意识形态来说,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只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势单力薄的一支。而相对于武力侵犯来说,更有效便捷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

为什么当初日本在扶持溥仪上位后,一定要在伪满洲国推行日语。别以为人家是好心,教伪满洲国百姓穿和服、踩木屐、品清酒、尝寿司、论茶道,是为了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实际上,人家根本是打着文化侵略的主意,打算以此来达成奴化中国人的目的。美国商务部前高级官员大卫·罗斯科普曾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们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讯、安全质量标准,它应该是美国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其文化霸权之心昭然若揭。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也很瞧不起我们,傲慢地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那个大国,因为它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的思想......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来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当独立自主、自强求富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外来反动势力对我们进行文化入侵,更要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至于为什么传统文化前面要加上“优秀”两个字?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年千,美丑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二字要求我们传承过程中,做到取精去粗,有选择性地继承与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思想的灯塔,照亮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持续做好“两结合”这篇大文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切实将思想的伟力转化为实践的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供稿单位: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党校 作者:魏琪)


[责任编辑:陈雨薇]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