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行走闽北大地 感受文化脉动
访朱熹园,体悟朱子理学魅力;游九曲溪,观摩生态文明建设;探秘汉城遗址,品闽越遗韵;参观书坊古镇,寻建本之源……
7月5日至10日,中国人民大学15名师生来到南平调研,走访武夷山、建阳、建瓯、浦城等地,从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及建本文化中汲取养分,感受闽北大地的历史文化脉动。
九曲溪畔,隐屏峰下,朱熹园见证了朱子理学的风雨沧桑。
6日,中华文明讲坛第六讲在朱熹园仁智堂开讲。师生们来到这里,聆听讲座,观看朱熹园中展陈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不时拍照记录,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感悟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朱熹园草坪的石刻大书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时重要讲话,点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深刻联系。
“三年前,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第二个结合’。这是我们本次研学的出发点,也希望借由生动的‘第二课堂’,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涛看来,结合文学、哲学、自然、历史、艺术等多学科,来深入了解朱子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地理解宋代以来灿烂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漫步五夫古镇,参观文公庙、朱子雕像、兴贤古街;探访考亭书院,聆听朱子晚年治学、传道、授业故事;前往五经博士府,见证朱子理学再续华章……师生们从朱子文化的历史遗迹遗存和保护传承发展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以朱子理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意涵。”7日,历史学院2022级本科生阙嘉毅说,“一路走来,我切身体会到朱子文化对当地的浸润是方方面面的,从学术研究、乡土教育到日常生活,荫泽后人。”
观“理学”历久弥新,品“世遗”兼收并蓄。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师生们还乘坐九曲溪竹筏,漫步大红袍景区,探秘桐木关,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谛。
作为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三茶”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样让大家惊喜不已。“原来,茶不仅是日常之物,还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与跨学科思维的研究,涉及中国古典文化、化学、农业等领域。”陈涛感慨地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走在祖国大地上,通过游学、考察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与在课堂中夯实听说读写能力同样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流连忘返。”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孙悦告诉记者,她最关注的是建本文化,“自宋代以来,建阳就是全国著名的刻书中心,明嘉靖前建阳书坊的刻本数量便高达550余种,从儒家经典和经史子集等官刻类书籍,到蒙学、举业以及小说等通俗读物,种类齐全,着实令人惊叹。”
作者:□张筱惜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