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龙村乡:以文化赋能振兴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进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简称“四普”),9月26日,由建瓯市文保中心和龙村乡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组成的普查员共同开展四普实地调查与复核工作。
近年来,龙村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将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以革命老区红色底色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一是完善机制,在协同推进上凝心聚力
为有效整合资源,切实形成合力,乡文物部门落实上级文物保护要求,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联合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部门及环境规划、文物保护等技术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动,并督促各村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格局。此外,坚持连片保护、整体展示、融合发展思路,反复会商,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合上级各项项目资金,重点实施文物修缮展示、场馆升级改造、周边环境整治、改善道路体系、完善景区配套等具体任务,做到统一谋划、一体推进、联动实施。
二是深化阐释,在系统研究上严实着力
重点围绕擎天岩村龙池禅寺、大汴地村周德濂古民居、黄凌村月山庵等,深入开展相关实物、文献、史料、档案、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和价值挖掘,并组织专业力量对红色遗址、红军标语等开展调查,进一步梳理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原貌。在此过程中,咨询专家论证,始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严把史实关,在充分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杜绝内容凭空拼凑、扩展、无据夸大、拔高或矮化。做到以史实为根据,见史见事。
三是科学规划,在保护展示上精准发力
坚持科学保护,加强总体规划,制定设计方案,统筹本体和周边保护、单点和集群保护,既最大限度保存文物的真实历史风貌及环境的地区特色,又努力丰富以文物为主体的文化展示体系。在文物修缮上,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实现文物本体修旧如旧,并充分考虑与文物关联的村落格局、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人文及自然环境,对周边民房和自然环境进行风貌改造,完善标识体系、建设配套设施。计划在陈列布展上,聚焦主题,注重“小而精”,通过采取图片、文字、场景相结合等方式,融入声光电媒等现代技术,大力还原历史场景,有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融入感,让展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四是活化利用,在融合发展上持续用力
按照宜融则融原则,实施“文物保护+乡村振兴”,促进“文化韵”与“乡村味”融合发展。通过对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历史文化元素嵌入村庄建设,让文物与山水风光、田园风情、周边环境相得益彰。释放融合叠加效应,发挥竹、茶、芙蓉李传统种植业优势,建成特色生态林、水果采摘观光基地,培育50户庭院经济,建设可游、可观、可学的革命主题教育、绿色生态旅游、红色美丽乡村研学实践体验等精品线路,“红绿”融合为龙村乡带动就业、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只是龙村乡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老区振兴结合的一个生动缩影。下一步,龙村乡还将积极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联合多部门启动文物保护利用提升行动,实施文物保护专项计划,持续让文物资源在深化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上发挥优势、释放潜力。(供稿单位:南平龙村乡)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