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政和县岭腰乡:锦屏览胜
从浙南海拔千米大山深处百里逶迤奔涌而来的一溪碧水,在这里流得愈加踌躇满志起来,有如一只从远空回归,绕树三匝去寻觅爱巢的大鹏,又像是一位衣袂飘飘胸怀锦绣的智者,她要在峡谷水岸次第检阅祖先埋藏的宝矿,千百年间一手哺育滋养长成的古柳杉、古茶树、南方杉木王,反复回味咀嚼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传说,并且和诸多瀑布、水潭、氤氲蒸腾的水汽一道,将此处青山绿水间的美好一并拓印裹携了到远方去展出。这里就是位于鹫峰山腹地政和县岭腰乡境内闻名遐迩的锦屏村。
千手观音(黄琼琼 摄)
锦屏古称吴家山,相传五代后周时期,当朝的谏议大夫吴十七厌恶官场的争斗,毅然辞官,扶老携幼从乐溪溯流而上,就是看上了这方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因此在此隐居繁衍生息,成为吴姓一族的开基祖。唐末期间,这里属浙南处州遂应乡管理。南宋之后,由于当地银矿的开采,在崇山峻岭间形成繁荣的小市场,因而命名为遂应场。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则观此地山如绿屏水似锦带而更名为锦屏。近年来,锦屏村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3A级景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小车沿着峡谷溪岸陡峭的水泥山道行驶,车窗外是山石间蜿蜒流响的一溪碧水。轻风吹拂,山野的清新惬意扑面而来。若逢夏季,一山的柯槠栗类树木都抽出满树的浅黄花穗,看去一树树有如随处竞举拔高的浅黄色巨型蘑菇;雪白的油桐花开得正旺;路边竹林里满山的当年嫩竹已扶摇直上高过母竹,抽出的枝丫还未开叶,风里蹁跹舞动,像是一群群玉树临风的越野少年。
峰回路转间,我们抵达锦屏村水口。只见一泓碧水从远山逶迤而来,在峡口处流成深浅不一的小水潭,水是酽酽的绿。溪两岸十多棵数百年的巨杉在悬崖间高耸着苍翠。一座20多米长的古廊桥横跨溪岸,宛若一乘自远古停伫的大花轿,正守候着一场在路上的盛大乡村婚礼。古廊桥桥梁正中依稀可见“大清”字样,桥栏廊柱间还有多处涂写着“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万岁”等的斑驳标语。同行的政和人小徐告诉我,该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代重修,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闽北地区最古老廊桥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桥上供奉神像被列入拆除名单,当地有识之士连夜将政治标语写上桥廊,使古廊桥得以保存至今。
锦屏上场自然村(郭隐龙 摄)
过桥往右向水岸走十多米卵石路,仰头就见到了一棵高达二十多米,枝叶苍虬,傲然伫立在蓝天下的“杉木王”。此棵两人合抱不过的老杉生长在龟形巨石之上,主干从底部往上数米分为三杈并列至顶,极其罕见。同行者小宋说,传说古杉为旧时当地一高中状元的青年学子神幻所化。古杉树龄1100余年。我们看到“杉木王”树底下的“状元亭”神案里供奉着状元的神像,案前摆满水果等供品,积满香灰的香炉还有未燃尽的袅袅香火。
一行人沿着林木葱郁的陡峭石砌山道走一段,就来到山腰处悬崖底下宽可盈尺的古银矿洞口。我们猫腰进入矿洞,小心翼翼在湿漉漉坑洼不平的幽暗矿坑间行走,矿洞内坑道宽窄不一、纵横交错,大处如厅堂,窄小之处则要匍匐进入,形成洞中洞、洞上洞、洞下洞、洞洞相通的奇观。闪烁的灯光下,依稀可见洞壁由银脉纹理形成的“金瓜银线”。耳畔泉水滴答,暗流涌动,仿佛时光倒流,锤声四起,眼前晃动着数不清的烧火炼石、撬矿搬运的古代矿民身影,先民开矿采银的艰难可见一斑。小宋介绍说,这里是宋代采矿、冶炼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170余个古银矿采冶矿井遗址,其中包括大小矿洞数处、风车、石磨冶炼场、渣场及生活区等遗存。
锦屏银矿早期由私营开采,宋隆兴二年(1164)朝廷正式在锦屏设立坑冶转运司,以官办形式开采银矿,到明正德十六年(1521)封矿,前后持续350多年,极盛时年产白银达两万两以上。与此同时,锦屏的商业和服务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出现了专门为矿工服务的各种商埠、作坊百余家,坊间盛传“八万打银人,三千买卖客”之说,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
沿原路返回,我们踏横溪的卵石碇步过溪,去谒访被当地茶农称为“仙岩茶树王”的古茶树。眼前草木稀疏的巉岩峭壁之下,溪滩地里,兀然生长着两棵高过三米的老茶树,亭亭如盖的树冠上正抽萌出春茶采摘后的又一拨新绿;一旁的牌匾上有如下文字:此二株茶王自明万历年间至今有四百多年树龄,茶树主干直径1.2厘米,树高3米,枝繁叶茂,堪称茶树之王,可谓是仙岩茶的老祖宗。
锦屏一带海拔千米左右,常年云雾缭绕,环境独到,造就了品质独特的仙岩茶,成为政和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和白茶贡眉的主要产区。清末民初,锦屏茶叶就远销欧洲,享誉海内外。坊间相传,南宋时期有仙人路过此地,发现岩石间生长的茶树是茶中佳品,于是教导传授村民识茶制茶技术,故命名此地为仙岩山,茶为仙岩茶。仙岩茶开发进入鼎盛时期,大致在清朝道光和同治年间。其时,附近澄源、寿宁、庆元的茶叶都云集锦屏茶市,茶行达20多家,其中尤以“万先春牌号”和“遂应场仙岩工夫”最为出名,所产茶叶全部由德国或英国洋行出售。锦屏产工夫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颇高。相传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岩工夫”出产到货后方才开市。据统计,至19世纪中叶,锦屏每年茶产量达一万担以上。
那棵“千手观音柳杉”旁有牌匾如此介绍:此柳杉树龄达800多年,高约25米,冠幅达700多平方米,古树奇在巨大的虬枝贴地面开始层递向上平行伸展。宛如一尊无数玉臂次第打开的巨大“千手观音”。老树颇具灵性,周遭的年轻夫妇新婚之后皆喜来此祈福求子。眼前横展的枝条上挂满祈祷祝福的红布条,一群男女游客正嬉闹着摆姿势拍照。我们沿着上场自然村右向峡谷溪涧岸边的崎岖山道往上攀爬,沿途数里依次可见到形态各异的三叠瀑布、天门漈瀑布、虎头漈瀑布。虎头漈瀑布落差超过60米,水帘宽幅10米左右,与银矿洞遗址的瑞岩山近在咫尺。遥想当年,那些艰辛挖矿冶炼的矿农苦劳之余,也一定常到这些瀑布水流处沐浴,洗去疲累。这么想着,就觉得眼前的瀑布似一帘雪白的碎银,笑着、嘶喊着飞流直下。
宽窄不一的茶盐古道由山岩和卵石铺就,如今除游人外已很少有人走动,背阴处长满苔藓,向阳路面则显得锃光水亮,能见岁月打磨的历史沧桑。小徐告诉我,这条古道穿山越岭,明清锦屏茶事鼎盛时期,这里主产的茶叶、笋干等由挑夫担货徒步经此道至闽东穆洋、赛江发往福州,同时将食盐、布匹等运回山区。古道是锦屏旧时连接山海物流及交通唯一通道。古道每隔一段稍显平缓处,总能见到铜钱般大凹陷的小圆坑。小徐说,这是挑夫停歇处,凹坑是经年累月由无数底部包铁的拄杖反复杖击所形成的痕迹——这是汗水和盐渍结痂的伤痕。我的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地底安歇的这些曾为锦屏繁荣奔波操劳的魂灵。
漫步锦屏村,周围青山苍翠,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水流平缓,卵石间有许多锦鲤、小石斑鱼追逐游戏。溪两岸屋舍俨然,大多由旧厝改建的民宿、茶庄等立面都粉刷成土黄色,上下两层开窗,门前挂满大红灯笼和招牌,也有的店铺还保留着旧时可开卸的木板窗棂。多处有搭出溪面的竹木晒埕,竹编圆簸箕里晒满茶青、笋干、鱼腥草、金银花等,小村弥漫着山野的清香。
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宁静祥和,生机勃勃的村庄。(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作者:张冬青)
锦屏村坐落于政和县东部,与浙江省庆元县毗邻,距离政和县城约40公里。村庄被崇山环抱,连绵的峻岭海拔700多米。此处自古产茶,遂应场的茶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自明朝开始盛产茶叶,是政和工夫红茶的发源地,获评“高山野白第一村”。作为“国家3A级景区”,锦屏村内有政和最高峰香炉尖、高山草甸、野生云景杜鹃林、南屏山原始林、华东最高杉木王、千手观音柳、古银杏、乐溪峡谷、虎头漈瀑布等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古民居、老茶楼、古廊桥、茶马古道、古隘口、古茶树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交通方式:自驾车从政和县出发,经528国道,全长41.7公里,车程1小时1分钟。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