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加力 提质增效 稳定预期 激发活力——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摘要)

2025-01-06 09:49:4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据快报统计,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62.66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84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03亿元,增长10.0%。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发展动能增强。保障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等一批科创平台建成投用;全市统筹5000万元支持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地方版本”,统筹3260万元支持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加快。统筹2.55亿元深入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统筹9900万元支持开辟航线航班、航空市场营销;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统筹7000万元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政策协同发力。全市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7亿元;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延续实施总量1亿元的绿色资金池政策,推送资金池白名单企业832家,新增市级财政贴息贷款金额2.49亿元;统筹安排人才专项资金3.45亿元。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全市民生相关支出322.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教育发展扎实推进。坚持教育优先政策,统筹5015万元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6035万元支持26个城镇公办幼儿园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卫生健康基础夯实。统筹2.57亿元支持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机制;统筹7000万元继续支持武夷新区综合医院建设;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每人每年89元提高到94元,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40元提高到670元。养老救助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170元,全年发放基础养老金9.95亿元;统筹6.79亿元落实城乡低保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等动态调整政策。惠民实事稳步落实。全力做好31项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保障,投入相关资金81.77亿元。防灾减灾有力有效。面对“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统筹调度库款22.54亿元,提升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活生产资金保障能力。

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力攻坚环带建设。积极争取总投资7597万元的环带项目首次入选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资金项目储备库;争取5.04亿元支持“双世遗”地保护展示和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提升等环带项目。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聚焦“四个全域”目标,统筹32.56亿元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坚持护绿、扩绿、兴绿并举,助力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全省第一;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总评获优秀等次第二名。推动绿色产业融合。支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获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市本级统筹9561万元加快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9.13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租赁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等;支持住房以旧换新、“共有产权房”等政策实施;支持“迎宾客引人流、促消费促发展”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投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3.79亿元,争取2.09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统筹2.53亿元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惠农惠民政策资金3.96亿元,惠及农户近50万户;统筹5.96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区项目建设,助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位列全省第一;保障“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数字化平台建设。

聚焦提质增效,财政管理成效显著。市级财政管理工作连续两年在省对市考核中居全省第一,累计获正向激励资金1.94亿元;加强市级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盘活利用,实现资产出租、处置收入3.76亿元,实际资产盘活率90.1%;全市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12亿元。坚持防风险、兜底线。修订完善化债方案,统筹开展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推动6个县(区)隐性债务全面“清零”;不断完善覆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测、应急处置的“三保”管理体系,全市“三保”支出177.91亿元。

2025年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61.4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5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2.69亿元。对照市委各项部署和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的前提下,做好重点支出保障。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优势产业聚链成群、传统产业升链成长、新兴产业建链成势。支持做大做优“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速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氟新材料、医卫材料、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推动培育“双碳”、新型电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提升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支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助力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围绕国家和省上赋予南平的20项重要改革试点,突出财政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扎实推进绿色创新、营商环境、民生福祉三大领域集成改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支持构建“公铁水”联运体系,提升航线航班培育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深入挖掘消费潜力,保障“迎宾客引人流、促消费促发展”工作开展,培育消费新业态。围绕政策性资金投向,积极谋划好“十五五”重大项目,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合理运用专项债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支持探索南台融合发展新路,助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品牌。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朱子文化、茶文化、郑成功文化、建盏文化等具有闽北特色且在两岸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作用,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双世遗”品牌,支持打造南台文化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

支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管好用好帮扶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山海协作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支持深化拓展“城市体检”,持续深化城乡更新和品质提升、城乡污水治理补短板攻坚行动,支持城中村改造和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深化“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和“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村金融资源导入,推广“乡村资源流转贷”和“整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整合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

支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支持开发新业态、新场景、新线路,推动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加快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支持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打响朱子文化品牌。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引导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落实好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政策。支持发展养老产业,持续完善乡镇“幸福里”社区自助互助养老新模式。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市场主体稳定扩大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深化“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四个全域”目标,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环带“两线八片区”,积极向上争取,增强政策协同性、针对性,推动环带建设提速。统筹财政资源,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整理)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