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斗:书与画的“和鸣”

2020-05-15 11:37:46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吴建琼

娓娓道来的书画经历、信手拈来的文史诗赋,这次短暂的交谈,仿佛是开启了甘志斗“书画世界”的大门。

“我所有空下来的时间,几乎都均分给了书法和国画,没有哪一天落下。”庚子初夏,甘志斗正伏案书写《心经》,而这,已经不知是他第几遍写《心经》了。“艺术就应该‘千锤百炼’,在反复写与画的过程中感悟精髓。因为时间很公平,学习也很公平,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

上世纪80年代末,甘志斗从南平师专(现武夷学院)毕业后便留校从事艺术教育,至今一晃十数年。“我是学美术的,因此我在书法创作时常带着美术的理念,书和画在我这里,始终是并行的。”甘志斗缓缓说到,“但无论是书法还是美术,它们都是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它们是同源的,是对一切美的向往与追求。”

诚如我们所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化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立于世界的独特形式。中国古代那些流芳百世的文人墨客,大多集上述才艺于一身,在各领域都有突出的造诣,相映生辉。

甘志斗经常和学生们谈起“书画同源”的话题。他常说,书与画有着相通的血脉,它们的美学理念是一致的、同源的,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更在于表现内美与含蓄,贵在有书卷气,贵在有意境,以致寻求与古人气格及中国文化精神相通。因此,他特别强调书与画的“传承”。“艺术,一定要找到属于它最本源、最主脉的东西,然后一门心思地去专研它。”在甘志斗看来,传承,也一定是有序的传承,而所有有序的传承都是同源的,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有着时代的印迹,紧跟着时代的节奏。

甘志斗时常感慨传统的力量,从古至今的时间齿轮不断向前转动,“淘洗”留下太多的经典让后人学习。“传统的力量太大了!只有敬畏传统才能从中取新。”甘志斗直言,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是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但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水到渠成”,找到继承传统和个人风格最为关键的契合点。

因此,长期以来甘志斗也在不断地向传统学习、溯源追本。“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我到中国美术学院访学中国山水画。”甘志斗说,“到国美学习,像是为我打开了学书学画的全新一扇门,特别是在书法与国画的运笔关系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悟。”

说起人品与艺品的关系,从教多年的甘志斗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书以载道、文以载道,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里,能看出这个人的风骨、气质和品格。他说,艺术教育对一个人修养与审美的提升大有裨益。

最近,他常常书写隋代僧人智永传世代表作《真草千字文》,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研究运笔、结字,反复写直至背下来、印到记忆里。”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众人在看甘志斗的作品时,常有张弛有度、云卷云舒的惬意吧。(吴建琼)

艺术家简介:

甘志斗,武夷学院艺术学院书法教师、副教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7 月为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受教于张谷旻老师。论文与书画作品分别在《书法报》《厦门大学学报》、《美术大观》《福建日报》《福建画报》等刊物发表,并有书画作品数十件参加省上各类展览并获奖。

代表作赏析:

[责任编辑:陈雨薇]
深度报道 |热点专题
焦点图 | 速览天下
本网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