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赴一场千年文化之旅

2021-01-14 09:45:33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

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曾吸引众多名儒显宦、文人墨客在此讲学、游历、生活。山灵水秀,最能激发他们的笔墨情致。据统计,从东晋至上世纪初,1700余年间,这片碧水丹山间就保存下历代文人骚客的四百多方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指人们在天然岩石上刻画的文字和图像等,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此后流传不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九曲溪沿岸。坐水观山,这些镌深描红的石刻精美绝伦,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美丽如画的风景,更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

“忠孝”——朱熹题刻,宋庆元年间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抒怀题刻,朱熹手书,朱熹曾书“忠孝廉节”四字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又书“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逝者如斯”——朱熹题刻,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抒怀题刻。刻文出典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朱熹借孔子之语表达看六曲激流时的心情以及时不我待的感慨。

“九曲溪”——浚仪赵师岩书,住山程继伊立。

赵师岩题刻,宋开禧三年(1207)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景名题刻。古时游九曲溪从一曲逆水而上,故镌“九曲溪”三字于一曲水光石,如今畅游九曲溪则由星村顺水放筏而下,一曲为终点。游客睹此三字,即明白游程即将结束。

“物外”——朝列大夫建宁路府判澶渊李良杰,偕崇安主簿樵川高道孙、冲佑住山张共玉等,泰定丙寅春孟曾游。

此外,还有李良杰题刻,元泰定三年(1326)镌于四曲溪南大藏峰,西北向。咏景题刻。李良杰,澶渊(今安徽萧县、砀山)人,时任建宁府通判,在崇安县主簿高道孙和冲佑观住持张共玉的陪同下游览武夷山并勒石纪游。“物外”指武夷山是神仙居住之洞天,是凡界物外之地。

陈实公题刻,元泰定四年(1327)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纪事题刻。陈实公,时任武夷精舍山长。此为崇安县尹张端本陪侍京官拜谒朱子祠(即武夷精舍)的石刻。石刻除记录了主谒者京官的姓名外,还列举了陪同谒祠者十余人,以及朝圣之际的虔诚情态和愉悦心情。众人谈论朱文公的圣绩,乐而忘归,一直谈到日影移动,天黑时候才离祠而去。

“碧水丹山”——明建文年间无名氏题刻,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南向。咏景题刻。典出南朝文士江淹对武夷山的赞美:“地在东南峤外,闽越旧境也。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

“武夷第一峰”——明嘉靖辛丑年,寿宁刘世泽书。

刘世泽题刻,明嘉靖二十年(1541)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壁,西向。景名题刻。刘世泽,寿宁游客。明旅行家徐霞客登临天游峰时曾赞曰:“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第一也。”天游峰巨岩耸起,周围群峰拱卫,峰下九曲潆回,是纵览武夷群峰,俯瞰九曲清溪的理想胜地,故被誉为“武夷第一峰”。

“名山大川”——嘉靖庚戌仲冬,谷泉方宗善书。

方宗善题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咏景题刻。唐天宝年间,朝廷遣使到武夷山,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并敕令全山“禁樵采”。

“镜台”——大明嘉靖庚戌季冬月之吉,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建阳县知县冯遥科、主簿常应书,督工典史王銮。

谢上箴题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景名题刻。勒马岩与玉女峰咫尺相近,人们把它比拟为玉女梳饰的妆台,还比拟为隔。溪偷窥大王的镜子,故又称妆镜台。也有人认为“镜台”是佛教偈语“心如明镜台”的意思。

“壁立万仞”——万历乙酉夏长乐陈省书。

陈省题刻,明万历十三年(1585)镌于仙掌峰,西北向。咏景题刻。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石刻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渐入佳景”——姚江王守礼书。

王守礼题刻,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咏景题刻。

“庞公吃茶处”——林翰题刻,清康熙四十年(1701)镌于四曲溪北金谷岩,西南向。纪游题刻。作者随同建宁太守庞垲到武夷山视察茶事,在此品茶赏景,勒石以记。

“真山水”——康熙辛巳冬新宁林翰书。

林翰题刻,清康熙四十年(1701)镌于四曲溪北金谷岩,东南向。咏景题刻。林翰,建州太守庞垲的幕府。赞赏武夷山是山水双佳之地。

“道南理窟”——马负书题刻,马负书(号易斋),清乾隆元年(1736)状元。据志书记载,他“镶红旗汗军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福建陆路提督总兵官。乾隆三十二年(1767),他病逝于泉州任内。马负书在世时,曾畅游武夷山。他不仅对秀丽的山川赞叹不已,而且对荟萃名山的理学鸿儒也倾慕不已,遂立下夙愿,要在名山勒石题刻,“欲以理学渊薮发山川之秀灵”。为此,他预先题了“道南理窟”等字,后因军务倥偬,未能如愿。病逝后,其子马应璧谨记其父夙愿。乾隆四十二年(1777)马应璧任崇安县游击,遂将乃父遗墨镌刻于朱熹构建之武夷精舍隔溪的晚对峰上,同时加刻了自己写的跋,叙述他完成乃父遗愿的始末。

“第一山”——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书。

徐庆超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镌于天游峰胡麻涧西壁,东向。咏景题刻。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只有天游峰即可揽九曲溪之胜,又可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可称武夷第一山。

“寿”——柯朴妙题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向。抒怀题刻。柯朴妙,天游观住持。“寿”字酷肖一位屏气练功的长寿老僧,双手抱拳,金鸡独立,寓意阳寿绵长。

上世纪初

“大红袍”——吴石仙题刻,上世纪初镌于九龙窠,南向。景名题刻。吴石仙,字石川,崇安县县长。作者勒“大红袍”于大红袍生长地九龙窠的岩壁上,为世人指明植株原生地,为名茶增辉添彩。

“不可思议”——施棱题刻,上世纪初镌于牛栏坑岩壁,北向。咏景题刻。意即此处风景绝佳,妙不可言。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或赋予天然之意趣,或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武夷山的千古逸兴和雅趣,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责任编辑: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