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话建茶

2023-05-22 09:43:19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秋歌

本文刊发于闽北日报2023年5月22日第4版

一片叶,因一座山而灵动;一座城,因一片叶而厚重。

南平,古称建州,居闽江之源,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流清,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在纵贯百里的建溪两岸遍植“嘉木”,孕育出一片灵芽,史称“建茶”。

百千年来,它曾赢得帝王贵胄数百年的宠溺,宋徽宗、元世祖、乾隆是它的拥趸;它曾赋予文人骚客无尽的风雅,欧阳修、苏东坡、陆游是它的粉丝;它曾是真人释子的“丛林小药”,在僧寮道院、松风竹月间辗转于红尘与世外;它曾是韦布之流的茗战雅玩,留下了“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的斗茶诗篇;它也曾在驼铃声中横跨欧亚大陆,化身文明使者,让“中国元素”融入“世界语言”,尽显东方树叶的神奇……

今天,让我们轻展画卷、细嗅茶香,品茗把盏、踏歌寻芳,尽览建茶的千载风雅。

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建茶,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是关于建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福建观察使常衮在建州创制研膏茶,享誉全国,是建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次突破。闽龙启元年(933年),建州人张廷晖将北苑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作为御茶园,建茶以“北苑”之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属于它的“高铁时代”。太平兴国初(977年),北宋朝廷接管北苑,派重臣督造御茶,特铸龙凤圈模“以别庶饮”,丁谓、蔡襄、柯适、贾青、郑可简先后担任福建转运使,一百多年间屡屡刷新制作工艺,“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盛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北苑最盛之时,建州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分布于今建瓯、建阳、政和、延平等地。《宋会要辑稿》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与此同时,和建茶一起同耀历史的建盏,是当时最上乘的茶器,造就了“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的文化奇观。

皇皇赵宋,茶韵悠悠,建茶已到了无人不饮、无诗不咏、无词不赞的境界,先后共有268位文人士大夫、38位宰辅(含副宰相)论及建茶,创作诗歌词曲超过1000余首,数量之多、名家之盛、声誉之高绝无仅有,成为中国茶文化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欧阳修仕宦四十载,才在宰相任上获赐建茶一饼,赞叹“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并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持“所好未衰惟饮茶”的一生嗜好;苏东坡三次被贬,历经风波看淡生死,在茶道上也达到“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的潇洒豁达;陆放翁曾任福建路常平茶事,亲自督造武夷茶,在忧国报国之际也发出“建溪官茶天下绝”的不绝赞叹,无数文人墨客咏之不尽、书之不尽、唱之不尽,建茶成为了中国茶文化当之无愧的第一座高峰。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建溪之畔、壑源村边,沐浴千载风雨、淘尽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仍旧矗立,这是北宋福建转运使柯适留下的御焙记载,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少有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公园,仿佛接续诉说着“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的茶文化辉煌历史。

两园并贡·五马荐新

从建安到汴京共有三千五百里,北苑这一走便是四百多年。

作为建茶重要组成部分,九曲溪畔的那片灵芽,长时间掩遮在“北苑”的耀眼光环之下。直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浙江省平章政事高兴向朝廷进献武夷茶,戎马一生的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尝到崇安的“石乳”,对这里的茁壮灵芽赞不绝口,产自崇安的茶叶锤炼百年,终于以御茶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畔敕建武夷御茶园,规模宏伟、气象轩豁,并派遣高兴之子邵武路总管高久住扬鞭武夷、督焙贡茶,武夷正式接过北苑的接力棒,在演进发展中完成了“自我革命”。不久以后,元朝廷在福建设立直属中央管辖的“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北苑御茶园同武夷御茶园一道开启了茶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地两园、每岁并贡”的辉煌壮举,成为中国茶叶历史上双星并耀的一段佳话。

“爰自修贡以来,灵草有知,日入荣茂,初贡仅二十斤,采摘户八十。星纪载周,岁有增益。”元代《御茶园记》详细记录了武夷御茶园的历史,而御茶督造官张涣更是在《重修茶场记》中盛赞武夷茶“含石姿而带锋劲,带云气而粟腴,色碧而莹,味饴而芳”。

每年新春,得益于朝廷对建茶的眷顾,愈发荣茂的珍灵草木与日益精进的制茶技艺交融碰撞,武夷御茶园的新茶携带着岩石的精华 、山川的隽永、云雾的清新,化身为新时期的“龙团凤饼”,乘着五匹驿马日夜兼程奔驰进京,将新年后的第一抹春绿带入仍是冰天雪地的元大都,时人称之为“五马荐新茶”,使武夷之名响彻宇内、独占鳌头。

涅槃重生·花开三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减轻老百姓制作团茶的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一纸诏书,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以进”,以“散茶”代替“团茶”,北苑和武夷两个御茶园也告别了“专拟上贡”的资格。而随之诞生的散茶工艺却开启了建茶涅槃重生的进程。

许次纾在《茶疏》中说道,“近进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罢造龙团”之后,建茶由蒸青研膏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又改进为炒青绿茶,这被后人称为“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一代代茶人的匠心,让这片蕴含武夷山水的灵芽轮回重生,花开三叶,成为当代世界六大茶类中红茶、乌龙茶、白茶的发源地。

据茶界泰斗张天福考证,约始于16世纪,继绿茶之后,武夷山出现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当时的武夷茶农接受来自江西、湖南等地“茶仔”传入的炒青制作技术,并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一套独特的工艺。这种被茶学家陈椽誉为“独一无二”创制技术制作的武夷岩茶,品具“岩骨花香”,连乾隆皇帝也赞不绝口:“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传承古人的深邃匠心,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流光溢彩的世遗名录上留下了一笔绚烂的青绿。16世纪以后,从武夷山脉发源,乌龙茶逐渐南移到广东、台湾。1830年,在北苑故地建瓯东峰镇,茶人栽下了6000余棵矮脚乌龙茶树,被清末举人林凤池引种至台湾,成为台湾青心乌龙的起源地。

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界分闽赣的“桐木关”诞生了正山小种,从崇安出发,转战政和、铅山、浮梁、东至、祁门,把红茶的制作方法传播各地,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把饮茶之风带入欧洲,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饮品和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一杯红茶,满屋芳香弥漫;吟一首小诗,处处高韵深情。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也在长诗《唐璜》里深情地写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时光轮转,清乾隆年间(1772—1782年),空谷清幽的建阳区漳墩镇孕育了现代白茶。它仅需自然萎凋、烘干,不炒不揉、不焙不捻,大道至简的工艺造就鲜爽清甜的纯粹滋味;它不需装点、美化,满披白毫、如银似雪,日积月累的时光赋予了强身健体的灵药功效。如今,中国白茶城落户政和,激活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开启了政和白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好山好水出好茶,品茗战茗出新品。勤劳善良的闽北人民用灵巧的双手、精湛的工艺,历经岁月沉淀,添香增味续写着“南方嘉木”的传奇篇章。

万里茶道·茶和天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自盛唐起,建茶登上遣唐使东归的渡船,用团茶和建盏揭开了日本茶业的发展序幕,奏响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化交响。

公元17世纪,武夷山下梅村的当溪码头,一头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头是不远千里而来的晋商茶队。武夷岩茶从这里出发,沿梅溪过铅山,入长江至汉口,一路北上,摇铃大漠,辗转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一片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远销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并最终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

这条绵延1.3万公里,横贯欧亚中俄蒙、覆盖中国南北大地,于驼铃声声中走过两个世纪的传奇路线,便是万里茶道。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它不仅实现了南北中外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缔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商业辉煌,也引发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历史上,西文中茶的发音便是由汉字音转化而来。如,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对茶的发音多与福建闽北古音“cha”相近,俄语中的“chai”就是由茶叶音译而来。而英国的“tea”则与福建闽南一带对茶的发音“tay”相近,是数百年前茶叶一北一南,经由万里茶道和海上之路走出国门、瞩目世界的特别见证。

从陆羽的“精行俭德”到宋徽宗的“清和澹静”,再到喻政的“淡远清真”,一脉相承的是中国茶道追求和谐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见外国元首时以茶论道、交流交心,特别是在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的茶叙外交上用的四款茶,都来自武夷岩茶。如今,随着世界各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武夷山万里茶道申遗的推进,万里茶道又以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出现在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新经济合作范式和地缘政治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需要。坚守中国茶文化“茶和天下”的精神价值,一片小小的茶叶跨越国界,始终散发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芬芳味道。

“三茶”统筹·赓续新篇

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茶山吐绿时。

2021年3月22日,一个让武夷茶人倍感振奋、倍感幸福的日子。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节,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深深期许,重若千钧。

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世界红茶、白茶、乌龙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优势,着力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茶产业发展大格局,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

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传习所、传承基地、中国武夷茶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

蹚过漫漫历史长河,建茶正迈向新的高峰。

截至2022年底,南平全市茶园面积65万亩、毛茶总产值49.48亿元、规上茶叶加工产值108.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410.5亿元,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建茶正续写着东方树叶新的传奇!(秋歌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