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研究|朱子诗中寻“酒”去

2023-06-26 09:39:45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祝 熹

生活中的朱熹,日常中的朱熹,点点滴滴,既有少年志向,又有中年安贫;既有登高的洒脱,又有临水的悲悯!

我们可以看到隐居云谷,与来访的农人相谈甚欢的朱熹,“野人载酒来,农谈日西夕”;可以看到行旅途中,同行都已醉卧,独自临风伫立的朱熹,“与问醉眠客,岂知行路难”;可以看到社日的时候,和农人一起欢庆宴饮的朱熹,“今朝幸休闲,追逐聊嘻嘻”……

社日诸人集西冈

郊原暧芳物,细雨青春时。

前冈遐敞地,登览情无遗。

农亩怀岁功,壶浆祝神釐。

我惭里居氓,十载劳驱驰。

今朝幸休闲,追逐聊嘻嘻。

笑语欢成旧,尽醉靡归期。

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年谱长编》将朱熹作此诗的时间定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当时,朱熹闲居五夫。五夫山河远阔、平畴千顷,极适合耕养。

春耕前,农人会在社日举行一个仪式。

社日是中国古代的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神共乐,普天同庆。“社”字的“示”这一偏旁表示与神灵有关。如“礼”“祀”“神”“祖”……“土”这一偏旁表示与土地有关。“社”是会意字,即“土地神”或“供奉土地神的庙宇”。

社日这天,草木已萌新芽,青葱嫩绿,烟雨迷蒙,笼罩着郊野的草木。信步往前,登上山冈,遥远而辽阔的田野平畴一览无遗。百姓带着一年好收成的梦想,来到村社,箪食壶浆,敬献土地神,祝愿风调雨顺。朱熹感到惭愧,到五夫生活了将近十年,田地都是乡亲们费心地耕种。今年终于可以休闲下来,在社日这天也追逐着乡亲的脚步,和乡亲们一起欢聚一堂。一番谈笑之后,大家开始享受祭品,不醉不归,尽醉还不归!“休闲”“嘻嘻”“笑语”“尽醉”——谁都可以看出春社时光迸发出的快乐。

《千家诗》中也选有一首《社日》的诗,写鹅湖山下春社的场景: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舟中见新月,伯崇、择之二友皆已醉卧,以此戏之

舟中见新月,烟浪不胜寒。

与问醉眠客,岂知行路难。

残阳犹水面,孤雁更云端。

篷底今宵意,天边芳岁阑。

乾道三年(1167)九月八日,朱熹到潭州。

朱熹与张拭会讲岳麓书院,共登衡山之巅。下山到槠州后,朱、张分别。张拭返潭州,朱熹回福建。

朱熹去潭州时,林用中随行。十一月十五日,朱熹、张拭、林用中登衡山时,在衡山探访亲友的范念德来相聚。

朱熹东归之时,就三人成行了——朱熹、范念德、林用中。三人一路向东,头尾二十八天,从湖南的槠州抵达福建的五夫。路途中,三人一路吟诗唱和,写好一首,就扔进书箱。归来之后,翻开书箱,得诗稿 200 余篇,于是,编成《东归乱稿》,编定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一日。

此诗作于舟行赣江的十二月初。

古人的舟行,大抵选择在夜间,所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张孝祥送朱熹渡湘江也是“落日照楼船”的时候才开始送别的。

正因为夜航的特点,所以一般会提前吃晚餐。

赣江的那一夜,朱熹、范念德、林用中早早地用餐,喝了酒。两位年龄略比朱熹小的都喝醉了,在舟中醉卧,于是,朱熹作此诗“笑话”他们。

诗人伫立舟中,抬头看,只见十二月初的新月弯弯;低头看,云烟笼罩着水面,难以忍受的寒意袭来。问一问沉醉而眠的你们两位,知道这天寒、这水阔、这滩险吗?行路难啊!水面,一抹夕阳的余晖;云间,孤雁飞行。回到船舱中,朱熹突然想,今年就要过去了,在天边的云水间,船正缓缓而行,水声泼剌!

洪力行说:“此因岁聿云暮,忽见新月,益不胜客途之感也。五六景中有情,杜诗写初月之微,曰‘河汉不改色’,此诗写新月之景,曰‘残阳犹水面’,总以不写写也。”洪力行以为此诗写的是“不胜客途之感”,似有悲伤之意。笔者则以为,“戏之”“芳岁”这些词语,反倒看出美好与调侃之意,圣人,更多的是悲欣交集,不喜不惧。

水调歌头·檃栝杜牧之九日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又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眇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泪沾衣。

“檃栝”一词,或出自《荀子·大略篇》:“乘舆之轮,大山之木,示诸檃栝。”又《荀子·性恶篇》有“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先秦古籍中“檃栝”是较为常见的词语。

古人又有“揉曲者曰檃,正方者曰栝”的说法,意思是树木要制作器具,要能够使用,就要经过一番檃栝的功夫,让它变圆,或者让它变方。“檃栝”是一种改造木材的工具。后来,时代进步了,檃栝的工具被淘汰,檃栝一词流传了下来。最早将“檃栝”用于文学批评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檃栝情理,矫揉文采也。”

自唐以后,檃栝就成了词曲写作的专门术语,也写为“檃括”,就是按照某一词牌格律,把旧的诗或文加以改造,变成新的一阕词,为我所用。这种用檃栝方法填的词就叫檃栝词。

朱熹的《水调歌头·檃括杜牧之九日齐山诗》就是按照“水调歌头”的词牌,用檃栝的方法,改造杜牧的《九日齐山诗》。

杜牧的原诗如下: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的诗,在北宋,就被苏东坡“檃栝”过一次。

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朱熹的词与杜牧、苏东坡的不同,有着独特的理学家的思想,在危机之下,充满生机勃勃的力量,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

重阳节这天,朱熹登上秋山,俯视,天光云影倒映在江水中;仰望,北雁南飞。朱熹胸中涌起的是“英雄豪杰何在”的追问:“携壶结客何处?”带着酒壶,试问,我结交的那些英雄豪杰在哪?朱熹回答“空翠渺烟霏”。英雄飘零!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说的是亲人,思的是家乡。朱熹想的是豪杰,念的是国家。想到英雄凋零,朱熹也一样悲从中来,他说“尘世难逢一笑”,况且,就算能把紫色的茱萸、黄色的菊花插个满头,就算今年的风景如同去年,而故人朋友却已凋零。重阳佳节,就索性不辜负好时光,大醉一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天地间,无非是一个寄居的过客,夕阳西下,何必去感叹时光匆匆呢?朱熹此时,似乎走上了悲秋的一路,走向了及时行乐的方向。

可是,戛然而止,朱熹笔锋陡然一转。

朱熹以穿越古今之语,使词境顿然开阔。古往今来,年年岁岁,尽管沧海桑田,花开花谢,月圆月缺,但在月缺、花谢的危机中,却蕴含了源源不断的生机。英雄时代的结束,也许是另一个英雄时代的开启。大自然生生不息——“那更有危机”!

“牛山”句的原典出自春秋时的齐景公。有一次,齐景公登上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无比感叹,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齐景公舍不得死,对时间的流逝无比伤感。朱熹却反问:“何必泪沾衣?”

杜牧只说到“古往今来只如此”,给人一种无奈的宿命感;苏轼“古往今来谁不老”,也是认命,只是比杜牧更旷达;朱熹的“那更有危机”,则让读者在艰难的时刻,看到了希望,而且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朱熹檃栝词被《读书续录》评为“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气骨豪迈”。

作者:□祝 熹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