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斗之变

2023-07-20 17:02:13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刘晖 郑金富 徐陆锋

25年来,邵武市龙斗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件一件抓落实,在推动产业兴旺、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绘出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且看——

龙斗之变

本报记者 刘晖 郑金富 徐陆锋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龙斗新颜,倒影翩翩。

盛夏时节,走进邵武市龙斗村,但见云灵山秀美旖旎,富屯溪碧波荡漾,一座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美丽村庄,如玉珠落盘,如诗画入眼。

龙斗村山环水绕,生态优美,景色秀丽。(郑金富 摄)

这个坐落在邵武市北部的小山村,是个“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村。1998年1月19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龙斗村调研,对龙斗村粮食生产、生态保护、林下经济、发展旅游、环境整治、农村党建等6个方面提出要求,特别叮嘱,“龙斗、龙斗,要做龙头”。

美好蓝图如指路明灯,殷殷嘱托成奋进之源。25年来,龙斗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初心不改、勇毅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培壮了绿水青山,富裕了村民百姓,建成了和美家园,用生动实践描绘出色彩斑斓的山村新画卷。

守绿护绿,青山不负有心人

龙斗村山环水抱,空中俯瞰形如飞龙,故而得名“龙斗”。

龙斗全村有8.7万亩林地,山多就是龙斗最大的优势。过去,村里过惯了“靠山吃山”的日子,只要村里没钱花了,就招标采伐一片山场,这样的“小日子”,村里过得也有滋有味。

1998年1月19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龙斗村调研。老支书冯开云回忆道:“习近平同志了解到我们村资源禀赋后,叮嘱我们要涵养山林,造福子孙,鼓励大伙因地制宜抓地方特色,尤其要注意抓好‘优质高效’,走好农业产业化路子,同时考证下能否引进企业搞旅游。”

“坐吃山也空,总书记当年的一席话让我们如醍醐灌顶。”冯开云感慨万分。理念一变天地宽,有了方向,他带领大伙儿认真摸清家底,同时也带领村两委班子“走出去”考察学习。

富屯溪畔漫山披绿的龙斗,由此开启了“新生”之旅。

为了做好林木资源的保护文章,龙斗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003年时就将所有到期主伐的林地收归集体,由村集体造林抚育三年后,再无偿均山均权均利到组到户,提高村民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这几年,龙斗村又推出“森林生态银行”,通过股份合作经营、山地合作造林、林业空间流转、收储改造提升等方式,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让林农和村集体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把绿水青山培育得更加壮实。

程忠辉是村里的林业大户,过去主要靠砍树挣钱,现在他成了村里的一名护林员。“你瞧龙斗多美,山清水秀,每次巡山看到这些好景色,我就浑身充满干劲。”回想过去,程忠辉觉得现在心里踏实多了,护林、造树,不仅保护生态、造福子孙后代,还让大伙儿有了长期稳定收入。

在保护上下功夫,在“转化”上做文章,龙斗让“靠山吃山”换了个“新吃法”——云灵山上流淌千年的福禅溪,现在已成了村里的新财源。

“福禅溪流域的漂流资源很丰富,总书记为我们指明方向后,我们就想着怎么把山水资源保护起来,把这些埋没在山里的好风景、好资源利用起来。”冯开云介绍,龙斗想方设法将云灵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并作为招商引资的资本。

“当年,村里找我们来投资。我们对龙斗云灵山资源的第一印象是并不十分突出,拿不定主意。”云灵山景区投资人郑祖良回忆说。

为了把项目拿下,龙斗村开启了“长跑模式”——十年间,几任村党支部书记锲而不舍。冯开云多次带领大伙儿上门拜访沟通推介,始终没有放弃让大家吃上“旅游饭”。直到他从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还让接任的林美平要继续完成好这个任务。

“我是个农民,但我也是名党员。我觉得认准的事,就要咬牙坚持,把它做好、做成。”记者采访林美平时,已是晚上八点多,这个皮肤黝黑、打着赤脚的“老支书”,却才吃晚饭,说起云灵山项目,他两眼放光。

“我当时就想,不管什么条件,只要项目落地,受益的就是村子、就是村民。我也体会到企业是不容易的,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帮助解决问题。”林美平介绍。

当时,为了确保项目用地,村里提出征地的事全由村里“包办”,企业不用跟村民接触、打交道。为了帮助投资方节约资金,村里在项目所涉及的10多公里溪流资源和200多亩林地资源上也想了办法。

“我们主动找客商协商,将溪流林地作为资源入股,这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让村里有了一项长期收益。”林美平说。

在他简单介绍的背后,是村里的诚意,更是他们的辛劳。当时为了做通一户村民的工作,把地让出来搞项目建设,林美平在大冬天里抱着一箱啤酒到村民家,“我本来就不怎么会喝酒,但是村民拿大碗跟我们喝,不喝也不行,一碗又一碗酒喝下去,连肚子都凉了,但我们的话,村民也听进去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干部的锲而不舍,说动了村民,也打动了郑祖良。2012年,“十年磨一剑”终于有了结晶——云灵山景区正式运营。

“去年,即使在疫情影响下,我们也接待了30多万人(次)游客,现在每天接待游客也在2000人(次)以上,带动了120多位村民在这里就业。”郑祖良介绍,他们还在景区开设展示销售区,帮助村里销售各类“土特产”、旅游伴手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看着云灵山的蜕变,冯开云感慨万分:“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啊!”

15日,在云灵山景区,前来漂流的游客整装待发。 (郑金富 摄)

因地制宜,仓廪丰盈产业兴

暑气袭人,在龙斗村沈家边组,工人们正忙着平整土地,建设标准化格田、节水化灌溉、生态化防护等综合型田间工程。村党支部下派第一书记游旭辉告诉记者,项目计划总投资643万元,建设5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

25年来,村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持续进行荒地开垦和农田高标准改造,与当时相比,耕地面积不减反增,达到4033亩。同时,村里引导种粮户成立天罗湾水稻种植合作社,打造闽台农业示范基地,在林家山流转400多亩闲置农田种植台湾有机水稻,生产的有机大米不仅价格好,还不愁卖。

龙斗村水稻种植大户林文生和其他三位村民合伙种了300多亩水稻,去年喜获丰收,产量达18万公斤。“我个人能分到十多万元。加上平时我还打零工、干副业,日子过得可有盼头。”林文生说。

“当年,习近平同志到龙斗村调研时跟大伙说,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结构调整,把农副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梁伯安介绍,这些年来,村里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土特产”,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了多个特色产业。

龙斗村有3000亩沙洲地,土壤富硒富锌,适合种植萝卜。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萝卜产业难以发展壮大。“早些年,一天只敢收500来公斤,上午收完,中午开车运到市场找商户,能卖掉一大半,剩下的拉回来在国道上接着卖,有时到傍晚了,还剩一两袋,就只好扔。”种植户李垂永说。

为了打破产业发展瓶颈,村里成立了龙马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李垂永被推选为会长。菜农抱团发展,规模越做越大,合作社则出面谈下了固定销售渠道,只要一个电话,客商上门收购、当天结账。

去年1月,“龙斗萝卜”成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的商标认证,村里的萝卜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实现年产值1800余万元。

龙斗的产业之变,精彩于萝卜,却不止于萝卜。这些年来,龙斗深入梳理挖掘自身优势,依托好山好水发展特色种养,除了萝卜,村民们还种了3000多亩“黑炭”“东魁”杨梅,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

除此之外,村里的有机水稻、花卉苗木种植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也有了一定规模,中草药、养蜂等林下经济也成为村民增收的新路子。村民吴亮亮既是杨梅种植大户,也是养蜂“高手”,他在杨梅树下养蜂200箱,年产值可达30多万元,“全村养蜂3000多箱,只要全卖完,收入很可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在如今的龙斗,农业多种经营有声有色,产业项目落地也颇具成效。“这几年,落地村里的项目还真不少,承天药业、云灵山旅游、闽台农业示范基地、沙雕文化体验项目……”梁伯安掰着指头介绍起来,“粗粗算一算,这些项目总投资超过了3亿元。”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资金、管理、技术等各种优质资源要素也跟着不断流入龙斗,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自信。这些年,全国、省级自行车爬坡赛,福建青少年U系列篮球赛等赛事纷纷在这里举办,“锦上添花”让村里的人气更旺、活力更足。

“去年,我们村财收入达到18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两项收入都在邵武排第一。”梁伯安介绍。

环境整治,共建共享好家园

在龙斗村上溪头,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排老房子,现在“容光焕发”——洁净的石板路古朴厚重,两排整齐对称的青砖赤瓦房独具特色,成了网红打卡点。

今年71岁的王朝玉老人,家就在这。她见证了老房子之变,也见证了村里的环境之变。

“我们这些房子盖得早,那时没有建卫生间。要上厕所就是去旱厕。我们养鸡养鸭也没关起来,家里、街上随便它们跑。”王朝玉老人见到记者,热心地介绍起来。

当被问到现在还养不养鸡鸭时,老人说,“养,还养一些。”边说,边领着我们走进她的房子。原来,她家还有后院,打开后院的小门,一片围着墙的空地上,几只鸡鸭正悠闲地踱步。“关起来,既不影响卫生,也能让孩子们逢年过节吃上土鸡、土鸭。”

在她家的后院,记者还看到了一个装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

“说起卫生间,我们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他到我们村里调研时,鼓励大家建卫生间、建化粪池,我们家就是在那以后挖了化粪池、装了马桶。”王朝玉告诉记者,修了卫生间后,家里就上了档次。后来,儿子结婚又在院子里修了洗澡间,“我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

“当年,习近平同志叮嘱我们,大事从小事抓起,农村环境整治就从卫生间、化粪池抓起,卫生是起点,村容村貌也就跟上。”冯开云回忆说。

这些年,龙斗村牢记嘱托,从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入手,在村容村貌上狠下功夫——完成了村庄规划修编,相继实施了农房立面改造、缆线下地、道路白改黑、台湾团队乡建乡创、“五个美丽”建设等项目,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三清一改”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最初,村里从卫生间、化粪池抓起,新建房屋都设计了化粪池、卫生间,老房子有条件的也加修了卫生间。”梁伯安向记者介绍说,当时针对环境杂乱,卫生保洁“家家自扫门前雪”的情况,村里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村民清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村里还请了保洁员,实行村民“门前三包”,让村子干净起来。这些以清扫为主的环境整治,可以称是龙斗建设美丽乡村的“1.0”版。

后来,为了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村庄,村里又开展了“2.0”版的人居环境整治——对影响村容村貌又没有实际用途的旱厕、畜禽舍等无效建筑、违章搭盖,开展清理拆除,光彩钢瓦就拆了2000多平方米。

如今,龙斗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已升级到“3.0”版,乡村建设有了新内涵——乡建乡创。

“枯木逢春”的大樟树,如今绿意盎然。(郑金富 摄)

“我们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对龙斗村开展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村落格局的基础上,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住房条件。”游旭辉介绍。

龙斗村瑶理组原有一片100多亩的荒滩地。2022年,龙斗村开展抛荒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引进台湾卢月香团队种植双季稻和油菜,设计稻田彩绘,将之打造成了美丽田园综合体。

在综合体边上,有一座瑶理田园驿站,过去,这是一层砖混结构的闲置平房,屋外是个臭水塘,杂草丛生。“通过台湾乡建团队的设计,臭水塘、小平房都被改造利用,现在这里成了又一处网红打卡点,游客可以在这里喝着咖啡欣赏田园风光,周末城里来的人更多。”瑶理组中心户组长俞庆兰介绍,瑶理田园驿站还获得首届海峡乡创大赛乡建乡创类金奖。

“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龙斗村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杨光华看在眼里,“现在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建起了党建文化长廊,有了自己的公园和环溪漫步道,还建成了太阳能停车场,开发了沙雕艺术创作基地、农耕文化园,配套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美,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乡风文明,人与自然皆和美

15日晚,龙斗村中心的老樟树下,不少村民在这里纳凉。

“这棵树,差点就要枯死了,没想到能长成今天这样。”冯开云记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龙斗村调研时,特意来看过这棵大樟树。

那时,因为当地有剥树皮“借寿”的习俗,老樟树已被剥得“奄奄一息”,枯了一大半。

“总书记当时就叮嘱我们,人与自然要和谐,让我们请个专家看看能不能救活它。”一句话点醒冯开云,也改变了一棵古树的命运。当年春天,村里把大树用围栏围了起来,请省里的专家来指导保护,还请来法律专家,给村民普法。多年过去,这棵大樟树如今已“枯木逢春”。

“村里人都讲是习近平总书记救活了这棵大树。”冯开云说,“回想起来,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我们这儿的生动体现。”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棵古树的重生之路也见证着龙斗乡风、民风之变。

过去,龙斗不仅有剥树皮“借寿”的习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也让村民深受其扰。这些年,村里推进移风易俗,大家办事能简则简。“以前各家各户逢十就得请客,受邀村民都得‘随份子’,现在基本没有了。”林美平介绍,村子变美了,生活宽裕了,龙斗人在精神上也有了新追求。

这些年来,村里通过举办花王擂台赛,评比最美庭院、文明家庭,举办妇女运动会,推进垃圾分类,开展大地美容,举办“龙斗德孝节”,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成立村“公益银行”,举办书香节等活动,让“不比阔气比公益”“不比物质比素质”“不比家产比家风”的新风尚在龙斗扎了根。

“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把它们刻在了大樟树下的墙上,村民们时时刻刻看得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游旭辉说,“正面引导和督促约束,让村民们把讲文明养成了习惯,村里就有了好风尚。”

“以前,吵架、打架、偷东西,在村里比较常见,现在谁跟谁吵架,就会被全村人笑话。”说起这些年来的民风之变,王朝玉老人感触颇深。她说,现在晚上家里不关门,也丢不了东西,也没听说村里有谁不赡养父母、有谁“抛妻弃子”的事。

如今,在龙斗,“传千里”的坏事没有了,感人的好事却被村民们传扬了起来。

聂水香、朱则银是下厂组的一户普通农家。1988年7月,丈夫朱则银突发脑病毒,经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下肢却永远瘫痪。

彼时,他们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未成家,大儿子20岁,小儿子才16岁,上面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丈夫得知自己下半辈子将要在轮椅上度过,更是悲痛欲绝,也因自己生病拖累老婆孩子思想负担很重,经常以泪洗面,甚至还想轻生。

40岁的聂水香,挑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犁田、耙田,种植双季稻,她样样学、样样干。村民们看不下去,经常主动前去帮忙。

几十年如一日,聂水香对朱则银不离不弃,这份真情感动了邻里,也为村里树立了道德的榜样——

村民徐庆莲重度残疾,丈夫倪华星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如今已22年;林添金父母去世后留下9万元遗产,虽然他和老二家庭也不富裕,但考虑到三弟一家生活更困难,两位哥哥决定将钱全部留给老三一家……

“相比于村容村貌,我们村乡风民俗的变化也很大,现在村里睦邻友爱、互帮互助成为了一种自觉和习惯。”村里的这些变化,让曾任龙斗村妇女主任的危爱云感到既高兴又自豪。

支部引领,接续奋斗当“龙头”

连日来,龙斗杨梅产业协会会长田荣忙着在大棚基地修剪杨梅树苗,“我们今年开始试种大棚杨梅,要是成功了,村里的杨梅产业将迎来新飞跃。”

龙斗杨梅在邵武远近闻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杨梅,沿着316国道两旁,3000多亩的杨梅绵延5公里,一到采收时节,商贩和游客接踵而至。

但长久以来,龙斗杨梅种植户都是靠天吃饭。若杨梅成熟期遇到雨水,就要烂在山上。要规避天气影响,得搭大棚种植。但搭个像样的钢构棚成本高,对村民的种植技术要求也高。今年5月,村党支部组织杨梅种植户代表到浙江考察杨梅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并多方争取了30万元项目资金补贴,用于开展小规模试验。

“有党支部作坚强后盾,加上干群一条心,我相信没有办不成的事。”田荣对村里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让田荣感动的,还有今年的杨梅“保卫战”。原来,今年龙斗杨梅迎来丰收,可就要大量上市之际,村里通向外界的主干道却因降雨而塌方阻断。

这可如何是好?路不通,要采摘的游客进不来,采收下来的杨梅也运不出。就在种植户们焦急万分之时,村党支部行动了起来。村两委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冒雨抢修另一条便道,仅2天,就抢通了杨梅的“销路”。

为了多卖杨梅,村党支部还组织种植户到邵武城区举办杨梅节,并在城区农贸市场设立龙斗杨梅专卖点,线下线上齐吆喝,将杨梅种植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龙斗村的党员干部,一直都是群众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游旭辉下派以来,与当地的党员干部想在一处、干在一起,当地党员干部的作风让他由衷钦佩。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龙斗村以党员的“业缘、趣缘”为纽带,组建起了“功能型党小组”,实施“支部+功能型党小组+行业组织”的服务机制,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党群联动,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以杨梅产业服务党小组为例——前些年,一些不良商贩盗用“龙斗杨梅”的名号售假,差点砸了“龙斗杨梅”的招牌。村民们想打假,奈何势单力薄,能做的不多。

为了维护“龙斗杨梅”品牌,2019年,村党支部指导村民成立了杨梅产业协会,推选出有着丰富杨梅种植经验的党员田荣为会长,并成立了党小组。

注册商标、打击售假……协会一成立,就立马投入了运转。党小组还对接专家、部门和市场,负责起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以及杨梅种植技术革新。

在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同样发挥出显著成效。2018年,龙斗村党支部接下了由水北镇党委联合邵武市民政局、邵武市春暖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社会组织+党群互动+双工联动”的“三社联动”试点项目建设任务。这是福建首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也是创新乡村治理的一项新尝试。项目启动后,汇聚了各方力量,在帮助解决村里发展问题和村民困难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去年初,村里在实施瑶理美丽田园综合体和房屋立面改造项目时遇到了阻力。村党支部发挥“三社联动”作用,引导乡贤参与工作,广泛听取民意、深入发动群众,9户“钉子户”也终于打开心结,项目顺利推进。去年9月,“三社联动”在实践基础上,新加进了乡村志愿者和社会慈善力量两支队伍,进一步深化、升级为“五社联动”。

“法治乡村”则是龙斗树起的另一个形象。村里整合了村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室、驻村警务室等资源,聘请专业律师驻村兼职法律顾问,同时鼓励农村“六大员”、老龄协会、“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推动调解下沉,高效应对征地、劳动欠薪、交通事故、林权争议、田租等各领域纠纷,“有事家里说,矛盾不出村”。

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龙斗村以其乡村治理新格局,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宣部、民政部等6部门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福建省的“文明村”“精品村”“小康样本村”。

“村里能发展好,关键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是一件件抓了落实。”回想起龙斗村这么多年来发展变化的奥秘,冯开云深有感触,这么多年来,龙斗村始终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支部引领不是嘴上说说,党员示范也是佳话连连。”游旭辉介绍。

村里有个“一张车票”的故事,20多年来一直为村民所津津乐道。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开云有次到镇里开会,会开完后,最迟一趟回村的班车已开走了。“在镇里住一晚花费大,不如想办法回去,能省则省。”冯开云就花了30元钱包车回村。事后,他拿着车票到村里报销,没想到却被村民理财小组“打”了回来。

在那个村财村管的年代,村支书因公报销一趟车费也不行?

“不是不行,而是一定要规范。民主理财制度是我引进实施的,作为支部书记,我确实应该带头遵守。”后来,冯开云为这笔支出作了详细说明,经过村民理财小组的充分讨论,最终才完成报销。

打那以后,村里的支出一笔一笔都是明白账。直至现在,村里的“三资”监管也完全放在“阳光下”,要实施什么项目、要花多少钱、怎么花,都由村民说了算。村干部真正成为了村民的“打工人”。

当年,村里的造福工程二期建设要征用新地块,可地里有不少村民家的祖坟,其中,就有时任村支书林美平家的两口祖坟。

“造福工程,是在做好事,我们怎么能不支持?”林美平二话不说,带头表态。可家里的老爷子却不答应,林美平不为所动,“这个事由不得您不同意,我做主了。”

在林美平和村干部们的示范带动下,当年底,地便腾了出来,造福工程项目顺利动工。

“我是农民家的苦孩子,不是最能干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我能做到最用心,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村民的托付。”回想当年,林美平心中无悔,也心中无憾。

“作为‘接棒人’,我们要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梁伯安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路子,努力提高党支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继续带领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共建共享和美家园,让龙斗继续做“龙头”,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