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如今不等闲

2023-11-21 11:31:1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裴礼辉 张筱惜

兴贤书院

“状元帽”下有一朵莲花造型的浮雕

武夷山市五夫镇的文公山下,有座朱子雕像,端庄伟岸。朱子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好似在娓娓道来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说。

朱子雕像静静矗立于青山绿水之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看见这座雕像,朱熹的这二句诗,随即出现在脑海,宛如朱熹一生及其理学思想的写照。

朱子雕像高23.66米,约71尺,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历程。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曾如此赞叹,他将朱熹与孔圣人并列而提,可见朱熹地位之高。地处武夷山市东南方向的五夫镇,因朱熹在此居住40余年而闻名于世。

一尊雕像,一座丰碑,它将朱熹定格,它与五夫紧连。

去五夫古镇寻访朱子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大体保持着南宋以来的格局,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有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紫阳楼、朱熹手植古樟、刘公神道碑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

兴贤古街,是朱子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虽经800多年的沧桑,至今仍保存有许多特别是宋代风格的建筑,并遗留下古朴淳厚的民风。

千年的历史,如今全部沉淀在了一条千余米长的兴贤古街上。一踏进古街,一股浓郁的宋代古风便扑面而来。

兴贤古街

徜徉于蜿蜒曲折、古意盎然的兴贤古街,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石板路的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由青砖垒砌或黄土夯筑院墙的大瓦房,路的右侧伴有一条一尺多宽的水沟,水很清澈,水中有鲤鱼,任人们从旁边走过,它们不惊不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没有隔三差五的游客擦肩而过,有些恍惚的我,会以为短暂地经历了一次穿越之旅。800多年前,著书讲学之余的朱熹,或许也会踱着步子,细细体验着街巷里的烟火?

对兴贤书院的认识,始于颜值,沉迷于故事。它堪称五夫古镇上最璀璨的明珠。

兴贤书院的“兴贤”有兴贤毓秀,培养人才之意,书院原为理学大师胡宪用旧居改建的文定书堂。

绍兴十三年(1143年),父亲朱松病逝后,朱熹来到五夫,拜胡宪为师,在文定书堂求学。后胡宪去世,朱熹感念恩师,扩建书院,为其命名为“兴贤书院”,亲书门楣,并在此讲学传道。兴贤书院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所朱熹少年求学,而后中年又在这里讲学的书院遗迹。

胡宪对朱熹影响最大的是礼学、论语学和史学。朱熹在五夫师从三先生,尤其是在胡宪指导下研究礼学,写成《诸家礼考编》。这是朱熹生平的第一部礼学著作,也是他后来作《祭礼》《家礼》和《古今家祭礼》的原始稿本。

胡宪对《论语》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并对朱熹倾囊相授。胡宪还汇集自己广泛收集的数十家《论语》解说,以二程的论述为底本,并附上自己独特见解写成《论语会义》一书传授给朱熹。该书为后来朱熹构建以《论语》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四书”学奠定了根基。

元初,兴贤书院毁于兵燹。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倡议,经崇安县令张翥的支持,进行重建。重建规模宏大,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第二进为书庑,分左右两庑。第三进为文昌阁,二层木结构,上为文昌帝君神龛,兼祀胡、刘、朱诸贤,下为书院山长起居室和书斋等。20世纪60年代左右后两进被毁,现仅存正堂。

书院的左门“礼门”

右门“义路”

仰望兴贤书院。门楣上方刻有“洙泗心源”四个字,洙水和泗水是孔子和孟子家乡的两条河流,寓意朱子理学是孔孟之道的延伸。

门楣下方还刻以敦煌壁画的“飞天”与空中楼阁,以及下方刻有“八仙过海”人物砖雕,分别对应 “释学”与“道学”,三者集合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千百年来,儒释道三教于武夷山的山水茶中和谐共荣,于此可见一斑。

书院的左门为“礼门”,右门为“义路”,构成了朱子理学“理、义、仁、智、信”,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堂中正上方刻有“继往开来”匾额,出自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左右墙面“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八个字,是朱子思想的精髓。正堂左右“读圣贤书”“立修齐志”,是朱熹教诲弟子要正心诚意、博学进取。

正门下方“升高行远”四个字,寓意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门楼正中最高处装饰“状元”帽,左右两边门上分别装饰“榜眼”“探花”官帽。官帽没有设置成清朝顶带花翎的样式,却保留了明代官帽的样式,这也表明了清代满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极具象征意义。

“状元”帽下,有一朵莲花造型的浮雕。不仅更贴合五夫白莲之乡的历史,还寓意为官要清正廉洁,引导求学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置身兴贤书院,我似乎看到朱熹传道授业解惑的样子,似乎听到朱熹当年探索哲理、滔滔论道的声声回音。

在书院一侧墙上还有一对栩栩如生的浮雕龙鱼。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又称“鱼化龙”,寓意学子只要一心向学,便可脱胎换骨,正如一尾普普通通的鲤鱼化成了腾云驾雾的神龙。

在兴贤村里,仍保留着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夫龙鱼戏。据五夫《刘氏宗普》记载: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十九岁朱熹喜登进士,肩负好友托孤重任的刘子翚倍感欣慰,在家中大摆筵席,宴请乡人。席间,乡人舞“龙鱼戏”庆贺,也就是刘子翚请人在原“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以此来鼓励刘家子孙及乡里后生向朱熹学习。

兴贤书院于1988年修竣现存的正堂,并设有陈列室,常年陈列五夫镇历史名人先贤如胡安国、刘子翚、胡宪、朱熹等人物的相关文物与图片资料。

2018年,兴贤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武夷山间遇见朱子

800多年前,朱熹在五夫古镇、在武夷山间,吸纳天地山川之灵气,漫漫求索。他的精神,是道道光芒,从南宋的天空照彻到今天的大地,与当下文化自信同频共振。

漫步古镇,朱熹的身影不止在兴贤书院。

在他亲手创办的“社仓”。忧国忧民的朱熹,不仅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理论,更有身体力行的爱民实践。创办了社仓后,农民在青黄不接和受灾时,以低息或无息向社仓借贷粮食,秋冬收割缴还。朱熹之前,社仓是官办的,往往设在州县,而民办的五夫社仓建在乡镇,这一做法,得到朝廷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五夫社仓

社仓里有许多老物件

在刘氏家祠。注重修身齐家之道的朱熹设计出了祠堂制度。此前,老百姓是没有祠堂的,只能“路祭”先人。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民间生活。朱熹所撰的《家礼》,简化并整理了“礼”的环节,结束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使得百姓也可以讲礼了。《朱子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等忠告,今日听来仍充满智慧。

在他的诗词里。温情的朱熹写下“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安慰自己的女儿。

在他制作的菜肴里。母亲牙齿脱落不便嚼食,孝顺的朱熹创制了易嚼且营养丰富的肉菜团子“什锦丸”,即如今的文公菜。

……

千载而下,在从未枯竭的古井内,仍可见一尾红鲤在清澈的水里游弋。紫阳楼遗址旁,朱熹手植的香樟枝繁叶茂,根系深远,树下稚童已成耄耋之年。朱子理学在这里以兴贤书院为原点,同欢歌不息的籍溪一道奔向江海,从武夷山蔓延至福建、至全国,乃至蜚声海外,源远流长。

如今来到五夫镇文公山麓,新近落成的集成殿、启贤祠、文昌阁古韵悠悠,翰墨飘香。占地88.512亩的朱子文化园项目选址于此,三轴主线、五进院落的宋代仿古建筑群由南至北渐次升高,气势恢宏庄严,为朱子故里再添一抹亮色,也给人以汲取养分的心灵寄托。

“籍溪胜境”的背面是“天地钟秀”。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这个天地灵气独钟的“兴贤”胜地,“寻芳五夫、朝圣朱子”。从文旅融合到研学之路,他们在众多名家贤哲荟萃的历史缝隙间,寻找同朱熹等先贤对话的方式,再经由五夫,让朱子文化的朗朗书声传向世界更多地方,蓬勃于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裴礼辉 张筱惜 文/摄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