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要闻 | 邵武市市长郭绯红在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12-29 08:50:00 来源: 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image.png

邵武市市长郭绯红作政府工作报告

邵武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绯红

2023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南平、对邵武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实施“三争”行动,聚焦“五增”目标,全面开展“六比六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2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7%。一些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三争”行动综合考评连续三个季度位列南平第一。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林下空间流转做法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获得全省唯一林长制工作正向激励。

——氟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入选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典型案例;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竹立方生态科创馆,获评中国特色竹乡,被列入福建省2024年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县。

——成功承办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福建美丽乡村现场会,被评为全国大豆重点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评福建省2023年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激励县;“邵武黄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列入“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5.45%;市立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首个全日制本科医学院校——莆田学院邵武临床医学院正式挂牌;获批全国幼儿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考创历史最好成绩,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17个百分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拼经济,发展支撑更加有力。项目建设全面提速。7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永庚、邦孚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永和、格林生物等31个项目加快推进,三爱富(一期)、科润科技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年供应土地1554亩,争取上级各类资金40亿元、同比增长6%。谋划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169.9亿元,温武吉铁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选聘23名绿色发展“招商大使”,深化政企联合招商、以商招商、乡贤招商,引进鑫丰新材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总投资104.6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签约“一把手”抓技改项目4个、总投资19.4亿元。平台建设提速增效。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公共实训基地、应急救援中心、一体化智慧平台、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等项目建成投用。金塘产业园获评全国第六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成立福大邵武氟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省级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清源创新实验室等一批校企共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二)抓实体促转型,产业质效稳步提升。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巩固拓展经济向好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惠企政策,累计减免缓退税费2.8亿元,“免申即享”提质扩面。建立“铁城店小二企呼我应”服务机制,深化政银企对接,企业贷款余额增长8.9%,新培育“四上”企业29家、市场主体5135户,永晶科技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强,杜氏木业入选首批“福建省工匠学院”。绿色产业加速集聚。福豆新材、康峰有机氟、杜氏木业全自动化生产(一期)等产业类项目竣工投产,邵武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企业增至32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52.3%,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家,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抢抓“以竹代塑”契机,设立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出台促进竹产业百亿行动计划等政策,成功举办第四届“张三丰杯”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制定2项竹产业领域团体标准,统筹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消费市场稳步回升。出台促进消费、支持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多元化业态、沉浸式消费;举办竹生活消费季、“爱出行”购车节等活动12场,带动消费4939万元。建成“元和平”数字体验馆,引进县域首店82家,建设西门福街等4个活力街区,开发“云游邵武”小程序,推出“五朵金花”文旅品牌,举办金坑红色旅游节、大埠岗樱花节等特色文旅活动40余场,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3.7%、40.2%。

(三)抓统筹提品质,城乡发展更加均衡。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72项、总投资227.1亿元的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福山“红飘带”漫道、含笑公园停车场等40个项目建成投用,东桥路、华光南路基本完成“白改黑”,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启动林业开发区、林保厂等旧城片区开发,完成拆迁8.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5个,惠及居民1.2万户,新(改)建市政管网1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1000个,公园绿地13.7公顷,口袋公园3个,完成7处重要节点绿化景观提升,打造7条无障碍样板街道,古山溪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入选省级样板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新“田长制”工作机制,建成高标准农田3.7万亩,全面推广“1+N”种业发展模式,水稻制种备案面积达5.4万亩;建成绿色生态茶园4.3万亩,举办首届“碎铜茶”开采节、国际茶日品鉴等茶事活动;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中药材星创天地2个,“顺兴泰牌武夷溪鲫”被评为2023年度福建名牌农产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黄金百香果等农产品进入江浙市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一带N点”示范带建设,世遗1号风景道北段基本贯通,红色重(chóng)下、墨色大埠岗等4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加快推进;完成“三房整治”188栋,新(改)建农村公厕83个、四好农村路32公里,清理河道沟渠110公里,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84%,被评为省级森林养生城市。水北镇获评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肖家坊村、古山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平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增省级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水乡渔村各2个,卫闽外石樟树群入选全省最美古树群。

(四)抓改革勇创新,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组建金塘投资公司、金鑫林业公司,成立产业基金,市属国企服务重点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行科特派制度,拿口科特派展示馆列入全国骨干科特派现场教学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组建9个教育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投用公共资源招标一体化平台,推行“秒批秒办”“半小时办结”服务模式,发挥“综合窗口”作用,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50项,“跨域通办”比例达95%,行政许可事项“一趟不用跑”占比达90.3%。授予11名企业家首批“荣誉市民”称号,企业家归属感不断提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施林长“巡山护林交树”制和河湖长“巡河交水”制,编制全省首个县级“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河湖长制工作获省级正向激励,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主要流域、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均达100%。签约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策划实施南平首个生态环境导向的EOD项目,总投资达27.9亿元。

(五)抓民生增福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名校结对帮扶机制,14所学校与杭州学军、宁波镇海等名校签订合作协议;八一希望小学扩建、实验小学改造提升、特教学校改建等项目竣工投用,新增学位2328个,4所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评估;全面推行课后服务“2+N”模式,2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进健康邵武建设。市立医院现代医疗能力提升项目完成交付,中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新增床位350个;构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组建服务团队76支,家庭医生签约20.5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全面提升社保水平。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6%;搭建零工市场,创新“家门口”就业服务点,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2200人以内;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增4所省级示范性长者食堂,提升改造7所农村幸福院,打造“点菜式”养老服务省级试点。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李纲公祠、和平书院等文保单位修缮提升工程,举办严羽诗歌会、“朱子与邵武”学术研讨会、纪念李纲诞辰940周年暨李纲文化研讨会等文体活动25场,和平镇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市少体校被列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六)抓安全保稳定,重大风险防范有力。全面开展安全体检,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深化“一库三单”信息化管理机制,安全生产态势保持稳定。深化平安邵武建设,建立健全“1+7+N+联系点”调处网络体系,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有效化解疑难信访积案。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食品药品、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

同时,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老区库区、气象水文、防震减灾、档案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抓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推动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互融互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等四项指标位列南平第一;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0件、政协委员提案122件,办结率均达100%。着力提升政府效能,建立“三化五定”闭环管理数字化平台,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持续整治“吃喝风”顽疾、“躺平”干部、“宽松软虚”执法、“老好人”思想等问题,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邵武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邵武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发努力、攻坚克难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市场主体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全力做好2024年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性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用好“五增”载体,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邵武实践新篇章。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6.5%,单位GDP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2万吨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壮大实体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实施企业培优扶强行动。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围绕“1+3”绿色生态产业,育龙头、强链条、聚集群。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培育,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争当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群引链,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固链项目,强化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科润科技、亮晶晶等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争创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支持帝盛科技、鑫森炭业等企业加快上市进程。推动形成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生态,切实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围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242”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新老并举,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智改数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省级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支持企业与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出台创新激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应用创新,打造数字车间、无人工厂;推动食品加工、新型轻纺、机械装备、竹木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以“武夷竹立方”区域公用品牌为牵引,培育打造区域竹材集中备料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程竹材研究(孵化)中心,全面推行循环化生产方式,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动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平台提档升级行动。围绕专业化、绿色化、智慧化目标,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美丽园区为抓手,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危化品停车场、智慧园区(三期)、城郊园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推动金塘产业园安全风险等级达D级标准。健全完善入园项目联合评估预审机制和入园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定制厂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亩产效益。深入实施“才聚邵武”行动,深化校企地联动,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通过“订单式”“学徒式”培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强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三支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着力扩投资促消费,以更大力度释放内需潜力。

全面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项目攻坚,围绕五大体检、环带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基建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全面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成熟度,加快世遗1号风景道、316国道改线、周源水库等7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三爱富(二期)、格林生物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提速温武吉、昌福(厦)铁路等前期工作。持续深化“一把手”招商、“链主”招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完善推进有效投资的项目协调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全面提振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进一步完善数字新基建,支持企业创新数字应用,开发智能家居、国货“潮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新型消费;持续开展“全闽乐购”等促消费专项行动,提振新能源、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传统消费升级;加强旅游营销,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进一步培育新兴业态,优化消费环境,激活人民广场、恒华金街、西门街区等商圈活力。深化拓展“房票”政策,支持开发立体生态住宅,更好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强化全域资源统筹、要素互补,推动景区连通更加便捷、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沿线景观更加靓丽。加快紫云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二都养生谷等项目建设,围绕时令节点,打造一批“轻旅游”“微度假”“线上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特色伴手礼,力争全市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8%、10%。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建设,加快电商企业培育,力争全年新增电商企业10家。扎实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打通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快捷通道,争创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家政、养老、托幼、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服务业扩容升级。

(三)着力绿色低碳发展,当好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

以更高站位扛牢“护绿”责任。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滚动实施一批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确保主要流域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打好城市扬尘污染整治攻坚战。深化土壤体检,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规范固废危废医废利用处置。

以更大力度加快“扩绿”步伐。全面落实林长制,接续实施“五大行动”和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项目,深化“四防一提升”联动保护机制,强化富屯溪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世遗1号风景道建设,统筹抓好沿线生态重构、林分优化、林相改善,激活风景道沿线“沉睡”资源,做优做大风景道经济,增添绿色发展动能。谋划实施更多EOD项目,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以更宽视野探索“转绿”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有序腾退落后产能,打造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力争新增绿色工厂2家以上。健全“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巩固拓展“一元碳汇”试点成果,探索建立全市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库,扎实推进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打造更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推动形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

(四)着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延伸拓展城市体检领域,精准实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0个,新(改)建城区各类管网40公里,新增停车位1000个,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有序推进八一路、李纲路等路网改造和廖家排、林保厂、林业开发区等片区开发,加快五馆一中心、北门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工程等项目前期,推进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交通等项目投入运行,打造“一网统管”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一带三沿、一带三区”,打造“点上示范、全域推进”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深入开展“我的邵武,我建设”活动,吸引更多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万亩以上。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发展“5+N”特色产业体系,加快福建省药用植物园、卫闽小凤鲜百万羽蛋鸡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增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10家。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综合服务功能,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新“三品一标”创建,提升邵武碎铜茶、邵武黄精、和平豆腐等品牌影响力,争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黄精之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村容村貌提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持续深化村庄“三清”行动,扎实推进“五个美丽”建设,新(改)建管网20公里、无害化户厕60个,新增四好农村路17公里,加快打造形成一批精品示范镇、样板村。

大力推进城乡协同。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县域“一盘棋”,城乡一体谋划、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因地制宜编制镇村规划,着力补齐农村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民生短板,健全完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村”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市场活力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引导国有企业深耕主业,提升活力效率,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校长滚动淘汰管理和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强化“链长+专班”协同服务工作机制,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全链条要素保障,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新生态。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改革,力争行政许可“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5%,“免申即享”政策达36项。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力争全年贷款余额增长10%。

促进邵台交流合作。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依托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引进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台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争创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持续完善台胞在邵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服务等制度保障,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完善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做好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00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扩容提质,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五育并举,加快一中新校区、普通高中提质扩容、老旧学校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学位600个;深化城乡一体化办学,全力打造“美好教育”新样板,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以创建三甲医院为抓手,深化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立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二期)、中医院能力提升(二期)等项目建设;健全“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书香邵武” 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深化平安邵武建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有力有效的行动举措,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金融领域全链条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八五”普法,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巩固禁毒工作成效,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市人民安宁、社会安定、大局安稳。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恪尽政府之责、提升政府之效、彰显政府之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忠诚为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推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提升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水平。加强政务公开,提升政策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务实勤政。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直面困难不回避,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让“争先进位、走在前列”成为政府鲜明特质。

坚持廉洁从政。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化财政、审计、统计监督,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努力以政府“紧日子” 换取市场主体“稳日子”和人民群众“好日子”。

扬帆新时代,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邵武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邵武实践而努力奋斗!(供稿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雨薇]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