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悠悠书院朱子情

2024-01-15 14:30: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林文志

考亭书院石碑坊(资料图片)

我国古代书院不仅是教育学子、传承文化的场所,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交流的中心;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而且对于推动学术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于唐,兴于宋、元,延续至明、清的中国古代书院,对于当今社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仍具有重要意义。 南平,书院之乡;福建,书院大省;中国,曾经有一个灿烂的书院文化时代。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的朱子,不管是在福建,还是在江西、浙江、湖南,都与当地的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不仅是书架上的古籍,也是曾经鲜活的人、生动的故事,以及伴随着这些人和故事的思想、感情。本文以“情”为线索,梳理朱子与书院的那些岁月往事。

有道是:悠悠书院朱子情,弦诵千年续风华。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岳麓书院四周年、武夷山朱熹园三周年之际,笔者循着朱子当年的脚步,去追寻大儒朱子与书院的一世情缘。 南溪书院,朱子出生情。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尤溪县尉朱松的夫人祝五娘,在一阵阵腹痛中诞下一男婴,朱松激动地为新生儿子取名朱熹,意为光明炽热,希望儿子将来能够炽烈生长,前程无量;又取小名尤郎,意为尤溪生的孩子。话往前说,就在祝五娘生产的前几天,有个术士经过尤溪,曾对朱松说:“富也如此,贵也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后来,朱子随父亲在南溪郑氏故宅居住,度过了幼儿时光。朱子成年后,特别是为官为学成就后,感念南溪主人郑安道的大义相助,怀念自己的出生之地,多次回尤溪,住南溪故居,讲学著述,还题写“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四本条幅,给南溪书院留下宝贵的修身齐家训铭和真迹。 环溪精舍,朱子思父情。

 早在绍兴十年(1140年),朱子的父亲朱松,因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而遭贬。朱松回到福建,来到建阳,想到自入闽以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现在罢职回乡,应该有一个能够为儿子遮风挡雨、静心读书、健康成长的家。于是,他那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建州(今建瓯)置所建安城,在建瓯城南紫芝上坊选一块地,建“环溪精舍”,既是家,也是儿子的读书处。这一年秋,朱子随父亲搬进环溪精舍,开始了静心读书的四年时光。在这四年中,朱松“不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培养儿子上,教儿子读经典,陪儿子练书法,带儿子去郊游,让儿子一起待客,任儿子与小伙伴们在紫霞洲上嬉戏玩耍,著名的“沙洲画卦”就是这一期间留下的故事。

父亲的全身心陪伴和培养,让童年的朱子深深感受到父爱的慈祥和温暖。然而好景不长,怎奈父亲英年早逝,建瓯成了朱子一生的痛,“环溪精舍”成了朱子追忆慈父的地标。朱子每每思念父亲,便想起建瓯,想起环溪精舍,以至生前表达愿望,长孙朱鑑到建瓯定居,世代繁衍,传承家风和文脉。可喜的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下诏,朱子九世嫡长孙朱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建瓯建五经博士府,弘扬朱子理学,春秋两祭朱文公。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建瓯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恢复重建朱文公祠、建安书院、扩建五经博士府,谋划新建环溪精舍,“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兴起朱子文化新风,润泽建瓯大地,滋养建瓯百姓。 屏山书院,朱子读书情。

宋代五夫,是东南交通之轴、商衢之地;五夫的刘家、胡家,是学养之家、旺门之族。朱松临终之际,将朱子托孤好友刘子羽及武夷三先生。朱子奉刘子羽为父,住在刘子羽专门为朱子母子而建的紫阳楼;是武夷三先生为师,在刘氏家塾“六经堂”就读。“六经堂”后改名屏山书院。屏山书院7年,朱子不但苦读经典、训写策论、勤练书法,而且游学周遭、体察乡里、交名人友,更重要的是生发家国情怀、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鹄大志,对朱子人生辉煌具有奠基性意义。因为如此,朱子一生难舍五夫,牵挂屏山书院、感念义父刘子羽和恩师武夷三先生,写下无数诗文以纪之。

《刘公神道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今保存在武夷山市博物馆,其复制件高高矗立于紫阳楼中,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思。 浯江书院,朱子海峡情。同安县在金门设义学,朱子亦多次到金门授课。据《金门志》引《沧浯琐录》记载:“朱子主邑簿,采风岛上,以礼导民;浯既被化,因立书院于燕南山。自后家弦户诵,优游正义,涵泳圣经,则风俗一丕变也。”仅明清两代,小小金门,就考取进士达44人之多。足见朱子对于金门、特别是对于金门书院的影响有多大。由此可观,朱子对于海峡之隔的金门义学,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感情!宋元明三代,金门在义学基础上设立燕南书院、浯州书院、金山书院。浯州书院后来更名浯江书院,规模越建越大,至今保存完好。非常特殊的是,浯江书院是金门唯一“进朱子退文昌”的书院,单一设朱子祠,立朱子像,奉朱子学。朱子儒风丝丝入扣,千年不变化育民风。 岳麓书院,朱子会讲情。“胜游朝晚寐,妙语夜连床”。亁道三年,朱子放下手中的写作,远游长沙,一来拜访湖湘学派领军人物张栻,有许多学术问题需要讨论交流;二来自己监南岳庙祠官,也要去南岳庙走一遭。那是一个秋高云淡的季节,朱子在范念德、林用中陪同下,一路轻歌曼语、跋山涉水,不日来到长沙,下榻城南书院。

此后,朱子与张栻,当时号称“东南三贤”中的两位大儒,在岳麓书院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他们在岳麓书院开坛讲论,消息不胫而走,湖湘学子以一睹两位大儒风采为快,更以能够听取两位大儒讲论为傲,不远数百里路程赶来,偌大的讲坛常常座无虚席,讲论、问辩之声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每天往返于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之间,湘江古渡便成了“朱张渡”。他们登岳麓山,观风景看日出,朱子见景而发,把岳麓山顶命名为赫曦,还题额“赫曦台”。在岳麓书院的日子里,朱子心情很好,挥笔书写“忠、孝、廉、节”四个硕大的字,永远定格在岳麓书院讲坛的墙上,成为朱子留给后世的千古训铭和书法巨作。 寒泉精舍,朱子孝母情。寒泉精舍,位于建阳区莒口镇寒泉坞天湖之畔。朱子是个大孝子,他孝顺父母,忠于国家。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他铭记在心。母亲在世,他奉侍膝下;母亲逝世,他守墓六年。他把对母亲的孝顺,化作对理学研究的孜孜追求,发奋著述,不但与吕祖谦完成了《近思录》的合编,还完成了《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论语或问》《孟子或问》等著作,为以后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继续进行理论建构奠定了扎实基础。对母亲行孝,在母亲墓前守孝,一守就是六年!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大孝的朱子。 

鹅湖之会,朱子论辩情。“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这是朱子参加鹅湖之会后,经武夷山返回福建时,在武夷山分水关留下的《题分水关》一诗。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在吕祖谦的安排之下,朱子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寺,举行了一场中国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鹅湖之会。事情起因是浙东学派的吕祖谦,既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有交集,又到寒泉精舍与朱子合著《近思录》,深知朱陆在学术观点上存在较大不同,有意将他们撮合一起,进行学术论辩,以期消弭认识分歧。朱陆双方积极响应。吕祖谦选定地点,既不是福建的武夷山,也不是江西的金溪,而是在两方的中间地带铅山县鹅湖寺。朱子一方还有蔡元定、何镐等十多人参加,陆九渊陆九龄一方也有多人参与,此外还有福建、江西、浙江的官员学者百余人。在长达五六天时间的论辩中,双方实际主要围绕“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不同解读展开。朱子强调博阅经典,汲取精华,考察体悟,格物而致知。陆九渊陆九龄强调道德内省,明心见性,无须读书,自我顿悟,甚至以“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六祖慧能是文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例,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还指责朱子“支离破碎”。鹅湖之会在思想理论上未能实现统一,也根本不可能统一,但朱子身为一代儒宗,终是心胸开阔、吐纳洪荒,对鹅湖之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也对陆九渊“理会着实功夫”予以高度评价。 白鹿洞书院,朱子“揭示”情。

庐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因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而更显厚重;白鹿洞书院,因朱子恢复重建并且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而享誉天下。朱子知南康军后,对白鹿洞书院辉煌不再、斯文扫地的状况深感痛心。第二年,也就是淳熙五年(1178年),他在处理好公事之余,即发布《知南康榜文》,发动民众寻找白鹿洞书院旧址,向朝廷呈报《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得到朝廷恩准。淳熙七年(1180年),荒废无存的白鹿洞书院重新矗立在五老峰下,朱子旋即颁布《白鹿洞书院揭示》,张贴于明伦堂,要求诸生背熟牢记、践履于行。揭示从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接物之要等方面,系统提出书院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一般规律,蕴含丰富的道德思想和践履规范。后来,朝廷将《白鹿洞书院揭示》颁诏全国,遂成《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天下书院学规。这是朱子办教兴学的伟大创举。 武夷精舍,朱子四书情。“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淳熙十年(1183年),时年54岁的朱子,在浙东提举任上查处贪官唐仲友受挫后,毅然回到武夷山,在隐屏峰下,建造武夷精舍,作为著述立说、讲学授徒之所。武夷精舍的建造过程,可谓千辛万苦,然而却是苦中有乐。经费非常困难,朱子带领一众门生,自己动手,清理杂草,开挖地基,磊土成墙,割茅铺顶,建成面积达2000平方米,功能性设施包括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铁笛亭等建筑,可以满足师生教学和生活之需,规模不可谓不大。武夷精舍建成后,朱子一方面开门办学,追随朱子而来的门生遍及江南五省;另一方面潜心著述,完成了他代表性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架构和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撰写、修订、润色、完善,直到任漳州知州时刊刻。他还陆续完成了《小学》《易学启蒙》《孝经刊误》等著作的撰写。他在这里,闲暇之余,攀登山崖,悠游九曲,放歌山水,寄情草木,写下《九曲棹歌》,也是诗歌作品的颠峰之作。 

蓝田书院,朱子“茶仙”情。朱子的生活与理学充满茶趣茶道。他爱种茶,爱喝茶,爱作茶诗,爱以茶为礼,也爱与茶人聊天。但朱子自号“茶仙”,平生只有一次,而且是在蓝田书院题字时所用。蓝田书院,位于古田县杉洋镇,始建于宋太祖天宝元年(968年),是古田九大书院之首。沧海桑田,且废且兴,蓝田书院从最初的几间茅屋,不断扩大,以至“规模宏壮,万瓦鳞鳞”,文字虽然有所夸张,但也反映了它的宏伟气势。淳熙十年和庆元三年,朱子两次经古田去宁德,游历山水,讲学传道。过杉洋时,在蓝田书院一住多日,讲学之余,常到附近的石竹湾游览。这石竹湾有个天然古洞,不远处还有天然的泉水池,天上的皓月倒映池中,是蓝田八景中的“古洞流云”和“天池引月”二景。对于朱子来说,有门生陪伴,在美景中品茶论道,倍感心旷神怡。于是,欣然题写“引月”二字,署名“茶仙”。查相关史料,朱子一生取号30个之多,但庆元三年自号“茶仙",是最后一次取号,也是惟一一次使用“茶仙”自号。此后,无论是朱子著作中,还是其他文献,都未见“茶仙”的使用或记载,几乎无人知晓。直至1940年《古田县志》明确记载:蓝田书院,……晦翁尝潜居此处……书“引月”二字,惟署名“茶仙”。 考亭书院,朱子“集成”情。“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子在“庆元党禁”的瑟瑟寒风中回到建阳。此为悲,亦为喜。事有反转,物有辩证。从此,朱子在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宋理宗御赐考亭书院。“山台一挥手,从此断将迎。不见尘中事,惟闻打麦声。”在考亭,朱子放下所有的心心念念,在人生最后的九年时间里,潜心读书著述、授徒传道,实现了集儒学之大成的旷世伟业,确立了一代儒宗的地位。在这里,朱子完成了代表其最新教育思想的名篇《学校贡举私议》,提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主张。他对《周易参同契》进行详细解读,做周密注释,与蔡元定一起完成了《周易参同契考异》。庆元党禁中,一批理学家被打入冷宫,在大山压顶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度日。此时的朱子自身岌岌可危,但满脑子装的仍然是大家。他把大儒特有的智慧投向《楚辞》,似乎从屈原身上看到什么。于是,夜以继日,煌煌落笔,完成了《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楚辞音考》,为受迫害的理学家发出呐喊,他们是像屈原一样的忠君爱国之士!在考亭沧洲精舍,他自号病叟,以旁人难以想象的多病之躯,建构《仪礼经传通解》的框架。这是一部泱泱大国的礼书,是何等伟大的事业!他自己担任篇目建构、撰写指导、统筹润色。福建黄榦、刘砥、刘砺,江西吴必大,浙江吕祖俭、孙吉甫、叶味道、赵师复等合作,每人承担一些篇章,130多万字的仪礼大典终成传世之作。 

作者:□林文志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