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兴学 百花齐放

2024-02-20 14:30: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上官晓梅

和平古镇 (邵武市武阳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供图)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旧曰邵阳,又曰昭武。

邵武自古重教兴学,便促就了古代邵武书院众多,官办民办的书院以及私塾、精舍如春天的百花,齐放光彩。正是这些书院,奠定了邵武诗书世乡之韵。

官办书院,主要有儒学,宋时为军学(宋代邵武为军),元朝曰路学(元代邵武为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后改为府学和县学(洪武元年改路为府)。除府儒学外,官办书院还有比较著名的明伦堂、和平书院、瑞榴轩、文会轩、樵溪书院、福山书院及蒙谷书院等。

明伦堂,仅次于儒学。据载,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学校之设,本欲教民为善,其良家子弟入学,必志在熏陶德性以成贤人。”嘉靖十一年壬辰,学宪潘璜刻《朱陆讲义》与《洞规学则》四章列于堂之东西。除此外还列有《白鹿书堂讲义》《江东书院讲义》等。可见书院的规模气势之大和官方的重视。

重教兴学 耕读守世

现存的和平书院(古称禾坪书院),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建。位于今和平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西合院式天井院一进厅建筑。摘《邵武县志》卷七(194页)太守(郡守)张凤孙记:“和平书院应黄浩然等士民所请,以昔年迎神佛田所余资金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建议得到台司嘉其义许之,并报知府。知府张凤孙许,以文昌阁辟地创始,以唐宋旧名名之。”

这段话陈述了和平书院创始的原因和资金的来源,以及书院的地理位置和书院名称。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中的“以唐宋旧名名之。”没有指明唐宋旧名的具体名称。初读史料,容易误认为和平镇唐宋旧书院名称就是现在的书院名称“和平书院”。非也,我们再仔细往下读郡守的记就有答案了。

摘《邵武县志》卷七(194页)郡守张凤孙记:“余下车甫二年,士民蒸然向风,即有请捐神会田租以立义馆者,虽始基无多,而相劝于善,如良苗怀新,勃不遏,余嘉其请,稽古而命之以和平书院。”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明确地阐明了“和平书院”名字的由来。译文如下:张凤孙说我上任刚二年,民风淳朴蒸然日上,就有人请求捐出神会田租以立义馆,虽然资金基础不是很多,但兴学为劝善,此举如出壮禾苗,蓬勃势头不可遏制,经余嘉其提议,根据引经论典(良苗怀新出自晋陶潜的《癸卯岁始春怀谷田舍》),所以命名为和平书院。

《邵武县志》卷七(194页)郡守张凤孙记曰:“设官分治教,其首务也。和平县丞之设。所以广教化,移风俗也。”记载已经很清楚,书院为和平县丞之设。和平清朝为县。

和平古镇在宋代被誉为进士之乡,邵武进士几乎一半出自和平,这无疑与宋朝和平人重视教育分不开,亦可见宋代和平重教兴学风气之盛。据传和平古镇有副对联:“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书院有块牌匾“耕读守世”。我脑海里不免浮出这样的景象:街上偶遇,或捧着书或吟哦诗句擦肩而过,无暇顾及说闲话。整个氛围是人人求学,老少求学,父母砸锅卖铁为孩子求学。即使今天我也能感受到从那些长长短短的古巷里吹来的风都熏陶着一股墨香。

传朱熹和杨时曾做客和平书院讲学,此传未查到出处。但朱熹曾受上官愔邀请去过和平。《邵武府志》载,上官愔与朱熹游,愔拿出家谱给朱熹看,朱熹看后为上官家谱撰序。上官愔,邵武和平人,登政和二年进士,任剑州(今南平市)太守。笔者认为以上官愔的身份邀朱熹到和平,不会是单纯的游玩,应该与讲学有关。

和平书院见证了和平人的重教兴学历史,是和平历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然,和平书院只是邵武重教兴学的可见一斑。

邵武兴学最不可思议的一幕是政府官员纷纷改寺庙为书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太守张羽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口气改了三座寺庙为书院,其中著名的福山书院由三井段白蛇庙而改;嘉靖十二年,令曹察改旧税课司为崇贤书院,又改下水寨巷五峰寺为养正书院。

民间办学 蔚然成风

正当邵武官方书院热火朝天时,民间书院仿佛也不甘示弱。家族私塾、名流休闲、读书会所、吟诗阁及隐居精舍等,如星罗棋布齐上阵,主要有和平上官氏的“白莲塘”,福山听雨轩、翠微阁,安淮堂,樽道堂,孤山精舍,邵阳精舍、城西的水竹轩,熙春山的听松山房等等。最负盛名的且有官方史料记载的家族私塾数上官氏的“白莲塘”,何镐的“台溪精舍”,吕季克的东堂,以及蒙谷书院等。

白莲塘,为上官氏私塾。坐落在今和平砍头村(原官坊墟)小学的右侧,白虎形山头下的农田间,十年前还有残存的遗址,后因农田改造,遗址被彻底填埋。白莲塘书院并非上官氏首创,它的第一任主人叫张仁叔。有谢杋得撰《邵武府志》记文数篇,摘:“唐先贤仁叔,字惠,系开山侯王之后,有田四十亩,岁收谷三百担,并蔬圃、竹林,施以养莲社为‘报本堂’,匾其庐曰‘宁庵’。常聚数十子弟辈,讲学终日,嘈嘈教读。”张仁叔的“宁安”创建于唐朝,是邵武迄今为止发现的创立最早的民间私塾书院,后被宋人上官有质买下更名为“白莲塘”。有史料及旧图为证。

上官有质(990—1056年)字文彬,以子凝诰赠屯田员外郎,加职方诰命。他告老还乡归隐和平故里买下宁安,宁安有田四十亩,岁收谷三百担,除供作祠堂费用外,剩余均捐白莲塘用以上官氏子弟读书所费。凡上官子弟均可入塾求学,有钱者交学费,无钱困难家庭免学费。这一创举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基金。

正是这个早期的教育基金托起了上官氏家族的“宫花满壁,牙笏盈床”。之所以改名为“白莲塘”,只因“忽一日,门前池潭忽生瑞莲22朵,色洁白,奇香逼人。” 之后,上官有质的长子上官凝一门又正好出了22名进士,故更名“白莲塘”。

白莲塘书院,毁于元初,因元记恨上官氏不肯降,宋被元灭后,元派兵血洗火烧官坊墟,官坊墟十里长街均是上官氏。白莲塘书院亦葬于火海,故鲜为人知。但从白莲塘书院走出的65名进士(考福建宋代进士名录),为“和平进士之乡”荣誉做出的重大贡献已永远载入了史册,上官凝一门九进士,其儿孙四人登上宋史列传,分别为上官凝、上官均、上官愔、上官悟。“天下诗书世家”的称号,永远闪耀在和平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的星空。朱熹为上官氏谱序撰:“得上官之家谱批阅之,乃见其源流之远,人物之盛,绅笏之多,以及名公臣卿……皎如星月朗朗。”《邵武府志》卷八选举篇载:“于宋则言天下科第之盛必曰邵阳,矣夫,而邵武科第首推和平上官氏”。

东堂。是吕季克归隐所建,在樵岚积善山。中有九景,朱熹每景一诗。可谓占尽名人风头。摘其一《野塘小隐》:传得希夷就卦图,归来不复梦荣途。野塘竟日无人到,读尽床头种树书。

樽道堂,在五都九里屯,为朱熹七世孙所居。吴与弼题匾。有诗云:“云谷巍巍百世师,来仍宁敢厌家鸡。客来试共谈真诀,好在存心与致知。”

台溪精舍。《邵武府志》卷九“宫室”篇记载:“台溪精舍在七台山之麓,小溪之滨。宋儒何镐藏修之所也。居人至今,名曰‘学堂’,堂曰‘味道’”。朱熹曾多次造访,在这里与何镐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且彼此得益学问。

台溪精舍虽是何镐个人的清修读书之地,但无论是何镐及父亲何兑本身的名气还是因朱熹的多次造访,台溪精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给后人留下深刻记忆和影响。就台溪精舍坐落的七台山上方山脚村庄,原名为上麓,1924年改称尚读。尚读二字寄予了多少厚望,又给予了多少代人积极向上的崇尚好学之力量。洪墩政府正在台溪精舍原址陆续打造精舍文化。

古时代邵武民办书院何其多,它是古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好比官办书院树干上的繁枝茂叶,如同邵武文明史上的两朵奇葩。如今部分书院建筑不复存在,但是它们所积攒的文化底蕴,如夜空的星光,照亮过历史的黑夜,还将永远照亮着历史的星空。

胡瑗曰“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别淋斯基说“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可见办学兴教,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文化将托起一个民族,知识将引领人类走出更加辉煌璀璨的历史。

邵武如雨后春笋百家齐放的书院托起邵武古城文明,为这座历史名城奠定了无可磨灭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