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环带,点赞大美南平!媒体记者(作家)“环带”采风行掠影

2024-03-21 14:30: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3月8日至10日,来自全省的媒体记者(作家)到闽北采风,先后走访了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考亭书院、建本文化展览馆、建盏文创园、武夷梦华录、杜潭驿站、响鼓水世界、朱熹园、燕子窠生态茶园、青龙大瀑布等地。

他们深入探寻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环带)之美,切身感受闽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历史人文魅力。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思辨,用心感受,用笔书写“环带”之美,点赞南平山水、人文。

本刊陆续刊登媒体记者(作家)“环带”之行切身的所见所感,以飨读者。

陌上花开,且匆匆归

武夷山,是我所遇众山中,最有灵气的山,没有之一。

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我与武夷确认过眼神,就是彼此牵挂的那片林,我三生三世修来的缘。我想狠狠地爱他,我就狠狠地写他,写了《空山不空》又写《雾上面是雾,梅身后还是梅》,仍有笔尖够不着的地方。于是,某个温暖春日,我把名字里姓楚的“楚”化作一粒种子,偷偷种在云窝,让一半的我和云结伴生根发芽笑着开花,自此入了山籍。此去年年,山上花开花落,我便是山道上匆匆而归的那个背影——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在这里,很难维持站立的姿势,我只能全须全尾松松垮垮地坐着或躺着,坐望春夏秋冬山、卧看二十四节气云,一壶茶、一张琴、月升与日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在随缘,都是人间欢喜,都是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所以有;因为爱,所以爱……

“心灵鸡汤”总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会以为这里就是全世界”鼓励人们去远方,也因我去过远山远水,才明白没有什么远香近臭,家门口的武夷山就是我心灵皈依的全世界。

在武夷山种下自己至今的40年,将是我此生100年中,最难忘的1000年。

“环带”有道:敬“精微” 治“广大”

行走“环带”,于满目青绿间,感受文化厚重。虽意犹未尽,仍感触良深。

所谓“环带”,乃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意在“环护”双世遗资源,同时借其辐射推动更广区域发展。“环带”之道,高在怀敬畏之心,不竭自然奇秀之“精微”;施理性之治,求展文化思想之“广大”。固本善用,着眼永续,完美契合朱子思想的体用学说。

“环带”之治固优,于文旅产业观察,仍需直面市场关切:人们流连山水,能否同时获得认知的拓展、人文的滋养甚至于心绪的治愈?这是衡量文旅发展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

随着国学风起,朱子研究日盛。但观学界,序定或诠释文本以致考据概念者众,而论其学说养成与山水环境之关系者寡。就学术而言,本无可厚非。但作为朱子故里,若欲以文促旅,则究其“天理”之课,不宜有缺。倘能厘清理学为何独在古建州得以集大成、朱子文化的魅力与故里山水的关系,引人于朱子理学的原生地,实境而活态地体悟“本体论”之“理气相依”世界观,来一场与先哲“异步同堂”的思想碰撞,或有助于回答文旅市场的灵魂追问:山水处处,何故此地殊胜?

化用一句《听闻远方有你》的歌词:我悟着你悟过的“理”,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为世界,提供一个行走“环带”的文化旅“由”。

一场洗眼、洗心之旅

春意浓浓的时节,在碧水青山之间流连,沐浴朱子文化的熏陶,虽然短暂,亦是难忘的时光。

车行山路,风景无限。樱花、桃花一一绽放,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如碧带温柔地环绕青山。沿武夷山国家公园 1 号风景道,打卡考亭书院、响鼓水世界、黄坑朱子林、朱熹园、燕子窠生态茶园、青龙大瀑布等地,毫无疑问,任何来南平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山水之美打动。而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且会让人在离开之后,久久回味。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定居、讲学之地,走进书院,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刹那间,恍如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理学兴起的时代。在此参观,我们仿佛与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子的众多诗句朗朗上口,但直到走进考亭书院,走进武夷精舍,瞻仰简朴的朱子墓,才更理解了这些诗句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了朱子的影响与魅力。他的诗歌、他的思想,都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南平人的心中。

有如此美丽的青山碧水和如此厚重的历史人文的滋养,南平人是幸福的。而来到南平的我们,也难以忘怀这一场洗眼、洗心之旅。

大美南平,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早春时节,草木萌发,怀揣欣喜来到山清水秀的大美南平,不经意间就与“朱熹”撞了个满怀。

在这里,“活色”朱熹是最靓的文化IP。从城市景观到文旅产品,朱熹形象立体鲜活,朱子理学可亲可敬。

漫步其间,那延绵800多年的朱子文化犹如参天古樟,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你会不由得吟诵起那句朗朗上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时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南平精开这座文化“富矿”,处处散发着“文化的光束”,这是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对文明最大的礼敬。

时光流淌,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的南平,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

手捧有瓷坛“黑牡丹”之称的建盏,千年非遗韵味于手指的罅隙中缓缓流淌,带你我一起梦回大宋,感受点茶的美好。

把“好手艺”变成“金饭碗”,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建盏、建本、建茶融合的奥妙。在一张张年轻“守艺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读懂了让灵魂跟上脚步的淡定执着。

茶文化、闽越文化、宋慈文化……每一张都是“烫金名片”。当“非遗+”的钥匙开启,立足山水人文的南平,“风物长宜放眼量”,定能化流量为“留量”,变网红为长红。

趁着春日好时光,不妨走进南平,与山水来一场美妙邂逅!

这里的山水就是“诗和远方”

站在杜潭村的石拱桥上,看麻阳溪缓缓流淌,四周青山如黛,倒映水中,时不时有飞鸟从水面掠过,恬淡静谧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春寒料峭,溪岸边,一些落叶树木远看还是光着枝丫,跟眼前的这一溪碧水和周边的山林,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我拍了一张照片,发到采风团交流群中,取名“倪云林寒林图”。作家欣桐看了说,这些景物,很适合画画。

确实,沿着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行走,一路上风光清新明丽,引人入胜。山是生机勃勃的,水是灵动飘逸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度,都似一幅幅独具神韵的丹青图卷,都能从中感受到绿色南平的独特魅力。我们从介绍中了解到,这些年,南平市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创新,通过绿色发展系统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促进的文章,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绿色生态”已经成为闽北的一张名片,一个标签。南平市的这些发展理念,很值得借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里的青山绿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又一个“诗和远方”。

久别重逢 怦然如故

十年前,我曾经到过武夷山旅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十年之后,再次踏足闽北,这片土地的神奇与魅力再度刷新我的认知。

群山环绕,碧水悠悠。沿路而上,好似画中游,每一个转身都是一道曼妙的风景;穿行林间,仿佛融入天地,每一口呼吸都是心醉的味道。对比十年前,青山绿水依旧,但各种配套设施显而易见地更加完善了,游客体验感、舒适度更强了!

除了风景,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值得回味。漫步考亭书院、沧洲精舍、朱熹园、朱熹墓等地,感悟朱子文化,别有一番滋味。建盏的精美绝伦,建本的文脉传承,以盈盈一握的方式,举重若轻地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文化,一盏盏、一本本,跨越漫长岁月展现在眼前,仿佛古人在与我们对话,一起品茗、读书……

就像上等好茶,每一泡都有不同的滋味;就像经典好书,翻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南平,我还会再来的。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