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赓续历史文脉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2024-05-09 07:17:58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黄文富 陈芯楠

浦城为先秦时期闽越族聚居地之一,汉唐后,发展成为古代福建沟通中原的文化走廊,置县于东汉末年,是福建最早置县的县城之一。特定的历史地位,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宝藏,古代、近现代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数量丰富,类型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是研究全省、闽北及浦城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也是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综合体现。

根据1958年、1987年、2008年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浦城发现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874处,位居全省第三。牛鼻山遗址(新石器时期)、猫耳弄山遗址(夏商时期)、浦城土墩墓群(春秋时期)、锦城遗址(汉)、梨岭关、云峰寺(唐)、观前古镇、大口窑(宋)、镇安桥(明)、三山会馆、古郡墓、西山故里(清)等12个文物普查点,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管九土墩墓群,先后列入2005年度、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还有64个普查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浦城全县共采集、征集到可移动馆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贵文物1615件,新石器时代的陶豆、陶尊、三袋足陶鬶,青铜时代的黑衣网格纹穿孔陶钵、青釉三系原始瓷盂,西晋时期的青釉瓷虎子,宋朝时期的青釉刻画莲花纹瓷粉盒,这些“古远”的“珍宝”,从新石器时代起,横不缺项、纵不断代,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反映了浦城古代历史的发展面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的伟大结晶。

据现存在的历史遗存和文物以及文字资料考证,浦城属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无论在人文、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素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誉,在地方发展史乃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浦城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地。

如何赓续历史文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永续利用?

其一,加强文物保护的“三防”(安防、消防、防雷)设施建设。浦城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多面广,“三防”设施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建立起文物保护工作的县、乡(镇)、村三级管护网,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责任制,对重点文物实行专人看护,确保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

其二,普及提高文物保护的公众意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对文物保护工作认识不够,对文物保护的范畴认识模糊的现象,有些人认为祖宗传下来能够卖钱的古董才算文物,对日常生活中遗存的如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桥梁和农耕时代的生产用具,水车、水碓等不认为是文物,更不知如何保护;一些雕梁画栋的精美木构件在房地产开发以及房屋改造过程中,被当作废料付之一炬;有的古墓葬、古遗址在农田改造中被铲除填平;祖传数代的生产、生活用具被砸毁,对自己面前的文物造成损坏浑然不知,致使大批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悄无声息消亡……

因此,首先要扩大文物保护工作面,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使人们认识到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包括散落在历史遗址地面上的石碑、陶片、瓷片等都有可能是珍贵文物,不能轻易销毁;同时要发动群众提供古墓、古窑、古建筑、古桥梁线索等,充分发掘历史文物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公布文物发现,宣传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尤其农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第三,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物展览、旅游讲解,创新文物展示形式,让公众在快乐的体验中自觉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其三,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物保护工作的总目标是要使历史的“珍宝”(文物)延年益寿,子孙永葆。需要全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需要相关部门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热爱平凡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扬攀山越岭、走村串寨、踏遍田野古道、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做好文物工作的“活化、物化、教化”这三篇文章,推动浦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以及创新表达。讲好浦城的历史文物故事,提升浦城的文化软实力,加快文旅融合,促进浦城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赓续浦城历史文脉,建设文物大县,为浦城的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活力。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