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闽北|“四榜”文化—— 理学名邦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4-05-24 15:42:05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

“大圣祖地,零碳顺昌”,有个地方是必然要去的,那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村中的谟武文苑,则像是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明珠,静候金溪畔,诉说这里的乡风文明……

谟武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元坑理学之乡的发源地,吸引“闽学四贤”中的三贤到此传道授业。理学名家杨时、游酢“程门立雪”求学归来,将理学传入福建,曾到谟武讲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谟武办有“晦翁书斋”“苍山书院”,成为往来学者学习、交流理学思想的场所。在理学名家的教育熏陶下,元坑谟武后来出了“道南高弟,绍兴名臣”廖刚、“仲先真古君子”的廖天觉,“朱门领袖”蔡元定以及南宋名臣廖德明等先贤名臣。谟武理学为元坑乡村治理、企业发展、乡风文明等奠定重要基础。

谟武文苑,昔日是清代一位官员的府邸,其后转型为乡村的行政办公地。至80年代,它更是演变成为村里的核心文化阵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谟武“四榜”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所谓谟武“四榜”,即功德榜、成才榜、好样榜与能人榜。四榜的设立,背后蕴藏着一个深远的故事……

1986年谟武村的治安一度较为混乱,一些村民的孩子因违法犯罪被判刑、劳教,村里老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村里以朱家传同志为首的老人们牵头成立了老人协会,主动为村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朱家传和其他老同志从“贺喜”习俗中得到启发,以提高村民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为目标,顺应农民“有样看样”的质朴要求和向往“榜上题名”的美好愿望,利用身边人、事,采用上榜表彰等直观教育形式创办起“漠武文苑”和树立“四榜”,同时成立“四榜”评议会。通过树立正能量的榜样,引导谟武村民崇文重教,讲文明、讲道德、讲和谐,走守法致富之道,像先辈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为家乡做贡献、创伟业。很快,谟武的民风得到了好转。

2000年,谟武“四榜”做法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入《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100例》,2003年被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编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如今,谟武村坚持深化、弘扬谟武文苑“四榜”精神,开展谟武文苑“四榜”提升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村民自觉以样榜为镜,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四榜”做法生动体现了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近年来,元坑镇党委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深入挖掘“四榜”中的潜在价值,从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真谛,谋划实施谟武文苑修缮提升、游酢弄巷道提升、理学文化活动广场及路面提升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等项目,串联红色教育、廉政文化及理学名邦研学内容,立德树人,扎实推动乡风文明。(供稿:顺昌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